

聚焦习惯养成,助推幼小科学衔接
作者: 曹飞摘 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和铺垫。但是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活动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以至于幼儿在步入小学后呈现出不适应的状态,甚至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究其原因是幼儿园教师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影响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本文就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助推幼小之间的科学衔接,让幼儿的学习更加轻松。
关键词:习惯养成 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过程,也是儿童在成长历程中面临的重大转折点。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只有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各方面做好准备,才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应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智力的发育和能力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许多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游戏课程的设计和区角活动的安排上,很少留心幼小衔接工作。同时,还有些教师过度信任儿童,将过渡环节完全交给幼儿,期望幼儿依靠自身的力量,平稳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显然,这些做法都推动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各自为政”,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依旧难以做好时间规划,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等。对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彰显儿童的本位性,有意识地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与家长建立密切合作,依靠家园合作共育的方式,为幼小衔接提供助力。
一、彰显幼儿本位,养成学习习惯
(一)引入自学资源,促使幼儿自主学习
与幼儿教育不同,儿童在进入小学后,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学习能力,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理解。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不至于成为“无头苍蝇”,漫无目的地进行未知内容的探索。但是,考虑到幼儿阶段儿童学习能力的局限,当教师直接为幼儿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后,很多幼儿也会生发消极、抵触、畏难的情绪,阻碍了幼儿的自学之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微课的开发,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制作微课视频,并鼓励幼儿对微课进行自主观看、思考,促使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进入活动,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带领幼儿学习“莫比乌斯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互联网中查找与“莫比乌斯环”有关的视频、图文等,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电子素材,为后续微课的制作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学习经验、学习特点,进行微课的制作,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对微课中知识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列,对微课的整体时长进行调整,避免微课时间过长而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在制作好微课后,教师可以请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对微课进行浏览,逐步形成对“莫比乌斯环”的初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正式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幼儿调转身份,请幼儿分享自己对“莫比乌斯环”的认识,让幼儿在互动中进一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的特点。随后,再让幼儿自主进行,“莫比乌斯环”的制作,从而在操作中逐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鼓励幼儿自主观察,探寻自学方法
综观当前的幼儿教育能够发现,尽管许多教师已经认可幼儿的“小主人”身份,但是在活动中依旧采取“师讲幼听”的方式,单向地为幼儿“灌输”知识,期望幼儿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显然,这样的做法依旧将幼儿置于“观众”的位置,使幼儿始终游离在活动之外,在面对自主学习活动时,幼儿仍旧缺乏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活动中引入生活资源,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物,鼓励幼儿自主观察,促使幼儿逐步探寻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用自己的双手“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
例如,在“有趣的油和水”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水等材料,引导幼儿完成乳化现象的观察。首先,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呈现一杯饮用水和一杯食用油,并提出问题:“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引导幼儿对教师手中的物品进行猜测。其次,在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指出教师手中的液体分别是水和食用油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水和食用油的特点进行观察,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随后,教师提出:“如果将水与食用油进行混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从而启发幼儿的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水与食用油进行混合,并对混合后的现象进行观察。当发现水与食用油不相融后,教师可以设计探究问题:“在生活中,当我们的手上沾满油后,我们会使用洗洁精、洗衣粉等清洁剂进行清洗,如果我们将洗洁精加入混合的油水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引导幼儿再次进行操作,以直面乳化现象,提高幼儿自主观察的能力。生活中充满了教育元素,在幼小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呈现生活元素,能帮助幼儿探寻自主学习的方法,强化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巧妙设计活动,强化思维习惯
(一)以问启思,锻炼幼儿思维能力
问题在儿童的学习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许多教师都会用问题搭建与幼儿的互动渠道,以便通过幼儿的回答,判断幼儿对知识的识记效果。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发挥问题的优势,巧妙地利用问题,启发幼儿的思考,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促使幼儿懂得沿着问题的提出方向,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避免问题的难度过高或过低,让幼儿对学习内容形成抵触情绪。
例如,在《蚯蚓的日记》这本绘本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出示蚯蚓的成绩单,并提出“猜猜看,这是谁的成绩单呢?”的问题,引导幼儿对成绩单进行合理的预测。在幼儿猜对后,教师可以出示“蚯蚓”的字样,并向幼儿介绍:“世界上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拿小小的蚯蚓来说,它没有手,没有脚,你能想象它是如何生活的吗?”促使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情况,简单地猜测蚯蚓的生活。在幼儿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呈现绘本的封面,并设计“透过封面,你能看到什么呢?”“是谁将这么好看的绘本翻译给我们的呢?”等问题,请幼儿对绘本上的主要信息进行观察、筛选。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打开绘本,并结合绘本的故事情节,解答“蚯蚓不喜欢的三件事分别是什么?”“蚯蚓喜欢的事情是什么?”等问题,使幼儿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围绕绘本为幼儿设计多样化的问题,能启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合作交流,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幼儿教育的支撑理论,指出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认为幼儿受到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的影响,会朝着不同的方向成长,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在为幼儿提出问题后,不同的幼儿会形成差异性的想法。如果教师仍旧让幼儿“单枪匹马”地进行知识的探索,会让幼儿的思维受到局限,导致幼儿难以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出发,完成知识的建构。对此,在幼小衔接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搭建合作交流的小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以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例如,在“美丽的服装”的美工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自主准备各种颜色的塑料袋、透明胶、剪刀等材料,为后续进行服装的制作准备充足的材料。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呈现富有激情的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注意。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活动主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幼儿园也要举办时装表演大赛,你们想不想参加比赛,展现自己制作的服装呢?你打算如何进行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呢?”鼓励幼儿解放思维,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根据幼儿的回答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保证各组内既有创新能力较强的幼儿,也有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分好组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创新设计服装的理念与思路。在确定了本组的设计思路后,幼儿再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服装的制作。
三、重视家长力量,实现家园共育
(一)开展专题家长会,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家庭也是孕育儿童的摇篮。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幼小衔接的教育效果。试想,当教师费尽心力地搭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桥梁,而家长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势必会破坏幼小之间的衔接,加重儿童在小学阶段的不适感。对此,为了让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教师有必要开展专题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问题,以便家长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助力幼儿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可以开展“关注习惯养成,加速幼小衔接”的专题家长会,有意识地转变家长的想法。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家长展示相关教育问题的新闻,使家长意识到在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可以将幼儿教育指南等相关文件呈现给家长,与家长一起进行解读,促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紧接着,教师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家长渗透教育的技巧,帮助家长积累教育经验,以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针对现阶段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提出建议,从而在通力合作中让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落地。
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有效方式,教师立足幼小衔接问题开展专题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深度交流,能迅速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让家长真正成为教师的有力帮手,共同关注幼小衔接的问题,使过渡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二)引入即时通信技术,加强家园沟通
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频次相对较低,以至于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幼儿的发展动态。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即时通信技术,它能够轻松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家长与教师实现实时沟通。在构建家园共育模式时,教师有必要借助即时通信技术,搭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将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倾听家长的建议。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馈幼儿的居家表现,以便共同协商教育方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之后进入小学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家长的高效配合。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将幼小衔接工作放在关键位置,主动做好学习活动的优化设计以及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并与家长建立联系,完善家园共育模式。这样,幼儿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引导下,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进入小学后也能更加坦然地应对陌生环境,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游刃有余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真正迎接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葛康伟.走好学习生涯的第一步: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2,(21):35-38.
[2]王海平.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探讨[J].成才之路,2022,(30):101-104.
[3]刘爱菊,张春梅.三方协同,科学衔接: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案例[J].家教世界,2023,(9):42-43.
[4]李敏.学段转换论视野下“幼小衔接”的科学内涵与工作对策[J].当代教师教育,2022,15(4):85-88.
[5]在“新课程”视角下做好全面科学的幼小衔接准备[J].上海托幼,2023,(Z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