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作者: 周林汐摘 要: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小学英语绘本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情节生动,是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的有力补充。本文结合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例,从导入话题内容、展开多元探究、统筹辩证分析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 思辨能力 思维品质
思辨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思维能力,具体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辩证评价的能力。通常来说,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越强,思辨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结合绘本A Seaside Shock的阅读教学,阐述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导入话题内容,激活语言思维
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会设计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然而,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思维含量不高,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应紧紧围绕绘本主题,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情景问答、歌曲共唱等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语言思维,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
绘本A Seaside Shock讲述了Rob和Pete相约去海边玩耍,Pete不幸被水母蜇伤,Rob打电话向妈妈求救,妈妈赶紧带Pete看医生,全家人都很关心Pete的故事。该故事趣味性很强,情节颇为生动,比较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歌曲和日常对话,自然巧妙地引出阅读话题,引导学生建立与绘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播放歌曲A Sailor Went To Sea,导入“seaside”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在海边的图片,向学生提问:“What’s the song about? Do you like the seasid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seaside?”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对文本语篇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追问中,激活了生活经验,开拓了思路。随后,教师可以出示绘本封面,引领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封面中的细节,读懂封面所传递的关键信息,并提问:“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从而引导学生思索绘本故事的标题。接下来,教师追问学生:“What happened? Why is the title called‘A Seaside Shock’?”从而引领学生巧妙借助封面图片进行积极预测,有的学生回答:“Maybe the seaside is dangerous.”“Maybe someone is hurt at the seaside.”“Maybe someone dropped into the deep sea.”这样的话题导入,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初步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展开多元探究,挖掘思维深度
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篇中的表层信息,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语篇的主题意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教师应通过层次渐进的问题链,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厘清故事脉络,自主建构故事框架,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绘本A Seaside Shock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Make a Seaside Safety Guide”的主题阅读任务,并提出四个关键问题:“If we go to the seaside, what things do we need to prepare?”“What things in the seaside may hurt us?”“What things can we do if we’re hurt?”“What things can we do for others when they’re hurt?”从而引领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积极获取答案。
在阅读环节,学生首先通过自主阅读,了解Rob和Pete在海边游玩所准备的基本物品。笔者为了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层、更全面的内容探究,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引领学生有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前查到的学习资料,在分组讨论中梳理和补充去海边需要带的东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得出自己的答案,如“some food and water”“sunglasses”““some medicine”“swim suit”“mobile phone”等。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愉悦,还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随后,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分析Pete被水母蜇伤这一意外事件,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带领学生走近深海,了解水母这一海洋生物。学生在多模态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Jellyfish looks very beautiful, but they’re sometimes dangerous.”接下来,笔者继续提问:“What else may hurt us too?”学生则给出较为丰富的答案:“Sharks.”“Sea rocks.”“Swimming alone in the sea is very dangerous.”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动态的视频、丰富的图片等,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直观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海边游玩的注意事项,笔者鼓励学生深入绘本,阅读Pete被水母蜇伤、Rob和Pete求助的故事情节,并完成阅读表格,进行读后的概括。学生自主概括出:“We should keep calm.”“We should call parents and friends for help.”“We should give first aid for stings.”“We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We should take medicine.”在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理解了语篇内容,提高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的能力,使得自己的表达更有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辨能力。
三、统筹辩证分析,延伸思考维度
读后环节是学生针对文本语篇进行总结和提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对文本语篇的理解,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除了设计总结类和概括类的问题,还应尝试挖掘文本语篇的“留白”之处,鼓励学生进行辩证思考。
思辨能力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读后环节应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层次渐进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在本节绘本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文本语篇的留白,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结局,想象Pete一家人接下来为Pete做的事情,让学生代入角色,畅谈个人观点,引领学生在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探究、理解和内化文本主旨,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发散思维。学生得出“Pete’s mum takes him to the hospital.”“Pete’s dad cooks the crab.”“Rob gives him a hug.”等观点,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给予Pete较为恰当的建议。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在表演中更深层地理解故事内容,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促使学生对绘本人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想法、表达观点,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度研读文本语篇,积极拓宽教学思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在真实鲜活的主题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视角观察并认识世界,鼓励学生在归纳总结、大胆质疑、自由表达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冯士博,王杨.“新课标”理念下结构化思维备课模式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11):56-59.
[2]张丽丽.浅析“双减”背景下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7):131-133.
[3]曹夏雪.“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3,23(2):77-79.(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星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