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和润”德育视角,做好家校合作共育

作者: 陈燕宏

摘   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泾渭分明”的问题,二者各司其职,互不打扰。家庭、学校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能滋养儿童的灵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以立足“和润”视角,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合,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关键词:“和润” 德育 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强化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家校合作中,学校是合作的支配方,家庭是合作的服从方,仍是一种低层次的参与合作,家长与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润”德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共育,倡导教师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打造“以‘和合’文化为理念支撑,以‘和润’德育为实施载体,以‘和乐’学子为育人目标”的德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地,助力学生美好人格的形成。立足于“和润”德育视角,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设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合作关系,从而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巧借多元渠道,转变家长观念

(一)利用家长会,实现面对面沟通

教育的过程如同“种树”的过程,是一项很慢的艺术。然而受到当下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他们将成才的压力强加给孩子,无形之中为孩子带来了心理负担。同时,还有一些家长将智育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毫不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以至于孩子成为“思想上的矮子,学业上的巨人”,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家长的这些想法阻碍了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和润”德育思想,以便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

在开家长会之前,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确定家长会的时间,保障家长会的顺利开展。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新闻、生活时事等,引起家长对德育的关注,使家长意识到现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家长介绍“和润”德育的思想,使家长认同学校的德育理念,树立人本、开放、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家长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学校实施“和润”德育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和实”课程润童年、“和美”文化润童心、“和悦”活动润童趣、“和融”实践润童行、“和谐”管理润童真、“和通”体系润童魂,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让家长有效参与孩子的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家长对学校德育方案的认识,又能让家长成为重要助力,让教师在与家长的双向交流中完善德育课程和策略,让“以德润人”成为可能。

(二)调转身份,改变育人观念

从当前的家校合作过程中能够发现,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做法,自然也就很难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长一直游离在学校教育之外,很难真正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当教师为家长提出建议时,也难以真正打动家长,使家长实现换位思考。对此,教师有必要与家长调转身份,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让家长感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辛劳,让家长的育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例如,在“DIY玩具”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让家长进课堂”的教学形式,鼓励家长化身“教师”,为学生上课。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与家长协商活动的流程,确定家长代表,为后续活动的落实做好准备。在活动中,由家长带领儿童准备活动材料,自主进行玩具的创意制作。儿童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会消磨儿童的意志,让儿童产生退缩的想法。对此,教师要引导家长对儿童进行鼓励,肯定儿童的做法,并引导儿童挑战自我,逐步磨炼自己的心智,变得更加坚强、果敢。在儿童完成玩具的DIY制作后,家长也要搭建平台,请儿童展示自己制作的玩具,并与家长一起组建评委团,对儿童制作的玩具进行点评,进一步强化儿童的自信心。教师与家长调转身份,请家长化身“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活动,能让家长真正与教师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和润”德育模式的落地。

二、强化家长参与,提升德育能力

(一)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

在过去的德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采用说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口述,加深对德育内涵的认识。然而,这种抽象的德育形式难以在儿童的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德育落到实处,让美好的人格品质在学生的心底扎根、发芽,教师可以发掘校外资源,发挥家长力量,加强家庭教育,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和乐”学子。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培养时,教师便可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渗透“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内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美德。当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尊老爱幼”的重要性后,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联系,布置“带领儿童加入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亲子活动任务,引导儿童尊重老人,爱护幼儿,懂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儿童能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真正完成“尊老爱幼”这一美好品格的内化。

(二)引入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感知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倡导教师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自主揭开知识的面纱,发现知识的精彩与魅力。但是在当前的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都直接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导致德育的方式相对单一、枯燥,儿童难以留下对美好人格品质的深刻印象。“和润”德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共育,教师要积极为家长提供表现的机会,借助家长的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推动德育方式的转变,丰富儿童感知德育的方式,以便“德育之花”真正地开遍儿童的心底。

例如,“饺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基于此,笔者布置了“与家长一起包饺子”的亲子活动任务,让儿童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在心底播撒美好品格的种子。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先与家长和儿童进行联系,请家长协助儿童准备制作饺子的食材,为后续的活动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笔者还为儿童准备了项目活动清单,指导儿童的实践活动过程,并引导儿童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促使儿童认识到饺子身上独有的民族印记。在活动结束后,笔者还邀请儿童回顾自己包饺子的过程,让儿童深刻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一步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创建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儿童一起参与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强化儿童的参与感,培育儿童的爱国情怀,强化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三、创新合作形式,增加沟通频次

(一)立足多元途径,推动有机联合

德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释放出最大的价值,让儿童形成高尚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质。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家长的教育作用,试图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从而共同助推儿童品德与素养的发展,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与预期相去甚远。出现这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相对单一,家庭与学校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以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始终处于割裂状态,逐步呈现出互不交叉的现象。在“和润”德育视角下,教师需要立足多元途径,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联合,从而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工作时,教师可以从建设“班级议事团”和“家长义工团”入手,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联合,真正构建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可以联合各年级家长代表、社会贤士、教师代表等成立“学校发展智囊团”,定期开展活动,落实德育。其次,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小型班级管理团队,并将其命名为“班级议事团”。这一团队在每学期要商讨“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并策划德育主题活动和家长沙龙活动等,充分保证家长的参与度。再次,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建立“家长义工团”,设立“行为督查员”“校外辅导员”等义工服务岗,引导家长了解义工团的价值,为家长介绍“家长义工团”的组织架构,并进行人员的公开招聘,促使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价值。此外,为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能够更好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也可以在每学期末组织学生评选“人气家长义工”。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推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合作,能推动各个要素的有机联合,从而绽放家校合作的魅力,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二)发挥家长优势,促进家庭之间结对帮助

受到成长背景、学历背景的影响,不同家长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家长能够很快理解教师的德育思想,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德育工作,而有些家长则很难跟上教师的步调,甚至会出现“拖后腿”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为家长创建“家教培训团”,促使家庭之间形成结对帮助。这样,家长之间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更加主动地交换彼此的德育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德育方法,不断提升德育的能力。

例如,在创建“家教培训团”前,教师可以先借助调查问卷,了解不同家长的情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包含姓名、职业、教育背景等多个项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线上渠道,将制作好的调查问卷分发给家长,请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同时,在调查问卷上,教师也要设置“您对德育的看法是怎样的呢?”“在孩子的品行出现问题时,您一般都采取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呢?”等问题。通过家长填写的内容,教师能够精准、科学地判断每个家庭的德育水平,继而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帮助不同家庭之间进行结对。在完成结对后,家庭教育能力相对较弱的家长可以向同组的家庭提出疑问,寻求帮助。对于结对家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介入,为家长答疑解惑,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能够推动“和润”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让全体家长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促使儿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学校和家庭都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对此,教师要着力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和润”德育视角下有机整合的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让学生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魏红霞.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家校合作模式的应用分析[J].家长,2020,(32):32-33.

[2]唐秋滟.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J].教育界,2023,(27):2-4.

[3]李莉.小学班主任构建家校合作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2,(11):151-154.

[4]谢茶花,尹积栋,鄢青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模式问题及优化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8):144-145,151.

[5]王琳,田夏彪.“双减”后小学家校合作共育路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20):16-21.

[6]周春涛.搭建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途径探索[J].科幻画报,2021,(7):208-209.(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和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