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作者: 龚秋云

摘   要:班级管理是一项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工作。因此,如何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已成为小学班主任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班主任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小学班主任被赋予了新的任务与使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根据他们的基本情况,创新、调整班级管理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让学生能够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引导

(一)明确学生情况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以偏概全,认为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的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认知、行为上的偏差。针对形形色色的问题,班主任要辩证、积极、乐观地看待。区别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不要急于给学生定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借助专业的分析,既知晓学生的行为、心理动机,又明晰应如何加以引导。

比如,有一次,笔者收到班上多个学生对明明的“控诉”:“老师,明明总是踹我的凳子,让我没法好好学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明明进行批评,而是对明明进行仔细的观察。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发现明明的性格比较活泼,也乐于和同学沟通。于是,笔者找到明明,了解具体的情况。明明说:“老师,我只是想和他分享一个好玩的事情。”对此,笔者没批评他,而是请他坐下,并且说:“明明,请你现在拿出一本书来读。”正当明明看得津津有味时,笔者多次轻踹他坐的凳子,随着踹击次数的增加,明明逐步体会到了其他同学的感受,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看待问题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为了加强师生互动的效率,营造自由且宽松的教学氛围,班主任需要重构教育理念,坚持贯彻“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二)了解学情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面对生活、学习、社交等多方面问题的困扰,班主任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班主任容易将大部分的精力倾注在学科教学以及纪律管理上。然而,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互相间经常会产生摩擦与矛盾,如果班主任不进行科学引导,就容易让小问题变为大问题。那么,构建一个自由、宽松的交流平台,就成为师生互动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将自己视为学生的监督者,而要将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或引导者。只有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才愿意分享自己的困扰,向班主任寻求帮助。

另外,为了保障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一条线上沟通渠道,让学生利用电子邮箱传递自己在生活、学习、社交中遇到的困扰,既可以在发邮件的时候署上自己的名字,又可以选择以匿名的方式传递。比如,在笔者班上,有一名代号叫“柚子”的学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原来,“柚子”很喜欢“电竞”,在看到官方的比赛后非常心动,甚至想成为一名职业选手,但是家长非常反对,再也不让他玩游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没有急于回复,而是了解“柚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以及个人性格。经过一系列的了解,笔者收集了职业电竞的标准,并邀请“柚子”进行一对一的匹配。通过后续的分析,“柚子”发现了自己的不适合之处,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帮助,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

二、营造班级氛围,提升班级适应力

(一)营造班级氛围

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教育转入小学教育,容易产生迷茫、不适应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要将他们视为立体的人,并引入“罗森塔尔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罗森塔尔效应”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正向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学生能取得教师预设的效果。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关注、被爱护之后,往往能更快地适应班级环境,与同学展开良性、积极的交流。

比如,笔者班上有个叫小玖的学生,有次找到笔者说:“老师,我是不是太笨了,为什么大家在讨论的时候都不带上我?”针对小玖的这个问题,笔者详细地了解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其他学生不想和小玖讨论,而是他们不知道她想要一起讨论。因此,在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搭建了一个“优点展示台”,让每一个同学写下自己1~2个优点。随后,学生既可以指定一个同学念出自己的优点,也可以采取随机的方式,邀请一个同学念出自己的优点。区别于以往的引导方式,当学生听到其他同学大声地念出自己的优点,并附上“你真棒”的夸奖后,能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开展社交活动。相比于“你真差劲”“你怎么这么笨”等否定的语言,“你真棒”“你真优秀”等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二)优化活动设计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为了让学生形成集体凝聚力,在教学中,班主任应积极重构管理理念,引入丰富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当教师传递“不能在课堂上乱动,不能在班级里随意乱扔垃圾”时,他们脑海里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乱动?为什么不能在我的座位附近扔垃圾?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以制定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让学生逐步懂得集体的重要性。

比如,在开“主题班会”时,笔者拟定了“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活动。在此过程中,笔者展示抓拍的班级生活图片,通过对图片的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觉得班集体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班集体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地方,而有的学生并未认识到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对此,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根光秃秃的树干,提出问题:“在未来的一年里,大家想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结合上述内容,每个学生都领到一张“便利贴”,并写上自己的愿望,贴在笔者画在黑板的树上。经过一系列的互动,学生从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三、创新管理策略,促进全面发展

(一)提升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班主任要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与科学性,就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相比于以往的课堂管理,班主任需要从心理教育、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除了明晰学生的心理诉求,还要加强理论认知。一般来说,班主任获取理论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集体学习、单独咨询和互联网学习。

比如,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手机并依赖手机。“如果学生太过于依赖手机,应该怎样进行处理?”教师通常会采用没收手机的方式,杜绝学生玩手机的现象。然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对此,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建立联系,了解有哪些学生因特殊原因需要携带手机。随后,与学生“约法三章”,即每天上学伊始上交手机,如果没有特别的需求,不能要回手机。每天放学时返还手机,确保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专业引领

除了班级环境,心理环境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典范或榜样。魏书生曾提出,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崇拜已久的人,可以将这些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才会去模仿,进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中间树立“运动标兵、卫生标兵、学习标兵”等榜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比如,在“校园文化节”的活动中,学生商讨想要表演的节目。有的学生说,我想表演跳舞;有的学生说,我想表演合唱;有的学生说,我想表演乐器。针对学生的这些想法,笔者首先进行了肯定,将节目的决定权交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商讨中,笔者发现,文艺委员的意见总是影响着其他学生。对此,笔者及时介入并将他们有序地划分为几个小组。随后,笔者让各小组展开讨论,将想法汇总至文艺委员处。经过公平、公正的投票,获得票数最多的小组不仅获得了本次创意大赛的第一名,还拥有设计表演内容的创意权。在多重激励的刺激下,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创意取得成功。

在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因此,班主任除了要拟定丰富的竞技活动,还要拟定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讨论任务、合作活动。

(三)优化家访环节

一直以来,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全面的人才。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对于“全面”一词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即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高素质人才。对此,班主任需要重视家访的作用。一般来说,家访包含鼓励式家访、诊断式家访、矫正式家访三种形式。其中,鼓励式家访主要针对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诊断式家访主要针对一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矫正式家访主要针对一些遇到较大挫折的学生或对班主任不信任的学生。

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生开始居家学习,这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家长询问:老师,为什么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效率这么低?有的家长询问:老师,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学习显得比之前更加焦虑?针对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先简短地回复每一个家长,再制定一个线上“主题班会”,区别于以往的“主题班会”,本次的参与者包括家长与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家访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借助线上沟通平台,班主任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家访以及“主题班会”,经过答疑和对知识的科普,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日常的组织与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和谐的集体环境,营造自由的沟通氛围,借助丰富的话题讨论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一边感受集体的力量,一边产生主人翁的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班主任应积极促进家校联动,借助科学、合理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让家长与学生都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丽娟.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探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3,(4):22-24.

[2]韦柳妮.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2):161-163.

[3]殷星.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求知导刊,2023,(3):104-106.

[4]葛玉蓉.以心育心  洒下一路阳光: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3,(1):134-136.

[5]李红.以生为本,灵动管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J].新校园,2022,(12):54-55.(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丽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