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经典悦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 游小平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悦读”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精美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欲望,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经典悦读 阅读方法 写作能力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则是一种输出。在写作时,学生只有“心中有料”,才能胸有成竹。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帮助学生体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促使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实现精神上的成长。如何“借力”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好作品助力阅读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呢?在笔者看来,好作品既包括经典名著,又包括报刊中高质量的短篇文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对书籍的筛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

七年级的学生刚上初中,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在这个阶段,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看书。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篇幅较短、具有趣味性的书籍,如《老人与海》《爱的教育》等。八年级的学生逐渐成熟,他们需要多元化的好书来引领,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内涵较为深刻的文学类书籍,如《活着》《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九年级的学生学业紧张,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书籍共读活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与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好方法助推写作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经点明了阅读的基本方法,即速读、跳读、泛读、精读、细读。初中阶段的学生要能自如地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真正开阔阅读的视野,在阅读中感悟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提高阅读素养,掌握写作技能。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激趣”法。面对“大部头”的作品,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还没有开始读就想打“退堂鼓”。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体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教学《西游记》的相关片段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谁?”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笔者于是对他们进行追问:“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个人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和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深入文本,和同学热烈地讨论起来。在思维的火花中,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丰富,在写作中也能敏锐地抓住重点,表达个人看法。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对比阅读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有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例如,同样是描写父亲,《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我”兴奋地盼望迎神赛会的时候,却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个刻板、严格的封建家长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背影》通过描写父亲送站时买橘子的细节,描绘出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的慈父。读到这里,有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如此一来,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思考,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相同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和《骆驼祥子》都是讲述主人公历经磨难的人生历程,书中的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态度有同有异,教师可以把这几本书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主人公都遇到了怎样的苦难?造成苦难的原因有哪些?他们的结局如何?为什么苦难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你有怎样的阅读感受?”通过梳理这些问题,学生能认识到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个人的态度和努力非常重要。

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多渠道阅读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应巧妙运用互联网上海量的阅读资源,以“互联网+阅读”的模式,增加阅读渠道,让阅读和信息技术相融合,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已经影视化,教师可以截取其中经典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回归纸质阅读。

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对人生、社会、生命的认识会发生质的变化,他们会逐渐积累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敏锐的思维。什么样的作文能让人眼前一亮?一定是那些感情充沛、思想深邃的作文,而要写出这样的作文,大量高质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三、好习惯助力成长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像为写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即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博览群书。高质量的阅读,能够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往写作的桥梁。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经典的文本经过岁月的沉淀,经过历史的检验,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摘抄好词好句,慢慢地积累,促使学生通过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并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具有批判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愚公移山》一文赞扬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此,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愚公的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对,效率不高。”学生能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样的思维火花是应该肯定的,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善于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不落入俗套,避免思想的贫乏。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写阅读随笔的习惯。阅读随笔篇幅短小,内容灵活,不拘一格,随笔内容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文章的情感和主题。教师鼓励学生常写阅读随笔,能够促使学生挖掘自己在阅读时的点滴体会,让学生有感而发,自由表达。刚开始,学生可能写得不多,慢慢地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质的飞跃。

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基于这种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方法,是获得优质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播撒阅读的种子,打开学生的阅读之门,让学生遨游在经典阅读的海洋中,在写作的世界里愉快地驰骋,收获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君,张绪凤.依据文本特质,有效落实“三位一体”[J].语文建设,2018,(16):17-20.

[2]王丹.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探索[J].学周刊,2024,(3):131-133.

[3]张桃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试题与研究,2023,(32):168-169.(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