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李峰华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本信息分类排放、按照相应的规律整合,形成单元模块,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效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图式结构”。本文提出,教师要基于语文要素,在单篇组块中明确教学价值;基于类群资源,在单元组块中强化统整联系;基于编排体系,在整体组块中强化彼此关联。
关键词:编排方式 组块教学 结构化思维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常常局限于固有的教学资源,导致学生积累的知识无法形成彼此的内在关联。对此,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了著名的“组块式”教学理论,指有意识地把文本信息分类排放,然后按照相应的规律整合,形成单元模块,也就是分类、重组和整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具有整体性、层级性的方式编排,入选的文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极强的逻辑关联性,学生可以在组块教学中自主选择学习、自主构建板块,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一谈对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基于语文要素,在单篇组块中明确教学价值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明确的语文要素,确定了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的价值和训练目标。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从语用训练的角度来看,每一篇课文都是单元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不同维度彰显了课文的教学价值,体现了鲜明的特征。就单篇课文而言,与语文要素相关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认知上,要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确定与语文要素关联的教学内容。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在这个单元中,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该单元收录了巴金的《鸟的天堂》,这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类散文,文中描写了作者两次的经历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中,第一次以静态描写的方式,描写了大榕树的粗大与繁茂;第二次则以动态描写的方式,描写了群鸟翻腾的场景,由此构成了“鸟的天堂”中一静一动的描写框架,与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相得益彰。很多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紧扣描写榕树的语段,让学生感受榕树的特点,感受静态描写的方法;随后聚焦群鸟纷飞的场景,提炼动态描写的基本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了单元语文要素,但是分散了课文中的对应教学点。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基础上,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整合,以“体悟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之间的不同”为抓手,形成文本的教学价值点。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发现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时,其描写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静”中藏着“动”,如描写大榕树树叶的“颤动”;“动”中还藏着“静”,如描写群鸟喧闹的场景。
针对这一教学案例,笔者没有采用孤立的方式展开教学,而是明确了课文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借助组块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类群资源,在单元组块中强化统整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倡导以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与教材中所设定的单元整体编排方式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单元中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栏目,都是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板块,这给教师从单元整体视角进行组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在这个单元中,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古诗三首》中,诗人就将自己对儿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巧妙地藏在儿童“学种瓜”等状态中。在精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中,则记载了作者萧红童年的快乐记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自由生活的怀念,这与《梅花魂》的叙事有相通之处,都散发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而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则与这两篇课文完全不同,作者季羡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故乡之月的无比喜爱和怀念之情。在教学中,笔者采用联系对比、整体把握的方式,将具有内在关联的两个文本整合在一起,并设置关联两个文本的探究性话题:作者是如何抒发自身感情的?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彼此之间的差异,凸显文本独特的内在价值。比如,在《祖父的园子》中,萧红以不着痕迹的方式,将情感蕴藏在事物和事件中,衬托出了季羡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同时,学生借助《月是故乡明》中独特的抒情方法,深入感受萧红寄情于物、藏情于事的抒情策略。笔者紧扣《月是故乡明》中直接描写对比的句子,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比不上”这一关键性词语上,利用课文中三种“月”形成的巨大落差,对直抒胸臆式的“忘不了”进行感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笔者没有对两篇文章进行组块教学,学生的认知就会始终停留在单一的维度上。正是这种基于单元整体视角的整合,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教学案例中,笔者将组块的元素从单篇课文拓展到整个单元,既契合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编排的原则,又顺应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认知。
三、基于编排体系,在整体组块中强化彼此关联
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反复实践的过程。因此,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不同的学段设置了不同的要求。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复述能力非常重视,在第一学段设置了“详细复述”的要求,在第二学段设置了“简要复述”的要求,在第三学段设置了“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激活学生复述的原始经验,又要为学生第三学段的“创造性复述”奠基,从而构建以“复述”为组块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本单元《西门豹治邺》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其次,引导学生梳理回忆“详细复述”的基本方法,并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确立“西门豹聪明机智、随机应变”的中心思想。最后,让学生合理删减、辨析主次内容,为“简要复述”提供支架。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笔者巧妙关联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内容编排,形成了“两两结合”的组块架构,引导学生对“复述”进行二度创作,为后续教学民间故事单元的“创造性复述”提供了经验支撑,既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弊端,又突破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引领学生在单元彼此的关联中,形成了结构化的认知。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任何知识都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园.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26):169-171.
[2]李星蓉.浅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递进式”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31):93-95.(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