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作者: 王震摘 要: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自媒体平台也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其中,微信平台是一种综合了多种功能的即时通信平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对于语文课程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对“学困生”的转化入手,探究了教师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资源,延展课堂教学维度,有效转化语文“学困生”。
关键词:微信平台 “学困生”转化 核心素养
每一个生命个体由于天赋、生活经历的不同,所形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从学习策略、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点拨和训练,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语文课程的“学困生”进行帮扶与转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自媒体平台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当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微信作为一种综合了多种功能的即时通信平台,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对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语文课程教学,探究了教师如何运用微信平台转化语文“学困生”。
一、利用广阔资源,蓄积学习经验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序列化的体系,只有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学困生”之所以出现学习上的障碍和困难,就是在学习的某个环节或某个阶段出现了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认知上的短板。预习作为重要的知识储备阶段,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收集课堂学习所需资源,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困生”才能更好地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才能真正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逐渐走出学习困境。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编选的前两首古诗分别为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和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这两首诗都是以南宋政府未能收复失地为历史背景,如果教学仅停留在原始化的字面意思,则无法真正洞察诗人的真情实感,难以突破教学难点。而“学困生”在收集、整合及运用资料的层面都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这两首古诗的内在体悟。针对“学困生”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个别化指导的层面入手,借助微信平台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提供两个方面的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第一,从历史学层面,为学生提供与“靖康之耻”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熟悉宋代被分为北宋和南宋的真实历史以及南宋政府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行径。第二,拓展解读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丰富学生解读的路径和平台。
基于这样的认知,语文教学就可以将这两首古诗融合起来。比如,在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中“青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时,教师可以借助古诗原文中“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设问句,顺势追问:“你们觉得南宋统治者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引导学生从整体联系的视角,引用陆游《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进行回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林升在这首诗中的暗讽和抨击。教师将相应的背景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给“学困生”,以个别化指导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阅读,为学生深度参与文本、展开课堂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名师课堂,延展课堂教学维度
微信平台功能强大,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字资源,还有各种图片和视频资源,各类名家的优质教学资源与视频成了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对于语文学科的“学困生”而言,教师除了可以创新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困生”进行个别化指导之外,还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中的丰富资源,借助名师课堂,延展课堂教学维度,开阔学生的眼界。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小说单元,教材设置的语文要素紧贴小说的文体特点,要求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单元中的《桥》这篇经典的微型小说时,很多教师都会聚焦于小说情节的设置,组织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才揭示小伙子与老支书之间的父子关系?这一情节的独特设置究竟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一问题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对“学困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当,他们将难以形成有效的感知,最终将这一问题的价值窄化。对此,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福建名师何捷执教的《桥》的相关视频,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一起思考并交流,与学生一起感受何老师课堂中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点拨。这种借助名师课堂辅助教学的模式,既让“学困生”赢得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又获取了阅读和思考的多个角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辟家校合作平台,强化家长积极参与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定位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一间教室,而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全方位运用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交互功能,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其中,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一文就包含了三种观察策略:描写整面墙壁的叶片时,是整体远看;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外形时,是深入细致的观看;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时,是连续性的观察。事实上,从课文中提炼和还原作者的观察方法,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首要任务,而在实际生活与写作中迁移和运用这些观察方法,才是最终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布置亲子合作任务,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从生活中选择一种熟悉的植物,尝试运用叶圣陶先生的观察方法,对这一植物展开整体性、细致性和连续性的观察。这样的课后活动任务,一方面能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观察过程,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能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同时家长能观察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并及时通过微信平台与教师沟通,为教师后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奠定了基础。借助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搭建家校共育的渠道,既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又能让“学困生”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全方位关照,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打好认知基础,以最快的速度迎头赶上。
四、建立师生群聊,构建全新交流路径
从语文教学的维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展开相互对话。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聊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室教学之外,开辟第二类延展性课堂,延伸课堂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微信群聊中,教师可以发布在教学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或者重要的预设性问题,延续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与范畴。同时,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学困生”,教师还可以设置专属的微信群,邀请家长一起进群,形成家庭、学校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互通,借助家校的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有效发展。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单元习作所设置的主题也是“ 即景”,要求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将生活中、自然界中某一状态的景色描写出来,而且要凸显景色的变化过程。这一要求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完全可以借助单元课文的学习,提炼相应的写作策略,自主完成,但对“学困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此,笔者组建了学习这一单元的专项微信群,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进行课堂之外的延伸辅导,帮助他们学习、提炼、总结,并让学生在群内积极交流与沟通自己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比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以静态的方式展现了“榕树的大而繁盛”及“鸟群的喧闹”。这一写作策略对“学困生”而言较难理解,如果一味采用“纸上谈兵”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必将受到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较为典型的动态景色和静态景色,运用拍摄照片和视频的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将动静结合的策略付诸实践,并将自己拍摄的作品发到微信群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借助微信群,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学习、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带着这一课所学习的经验与实践形成的智慧,观察生活,并进行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性。
由于“学困生”自身的观察意识、观察能力相对有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操作,他们是无法真正感受作者语言表达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动静结合策略形成的表达效果。对此,教师就可以将相关资料发送到微信群聊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观察,细化对文本语段的欣赏。如此运用,微信群聊就起到了延展课堂维度和范畴的作用,为教师对“学困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路径,真正推动了“学困生”的发展。
五、建立展示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维展示契机
教师只提要求而缺乏展示的机会,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必然受到限制。这意味着,教师既要做学习任务的实施者,还要做展示平台的搭建者。针对语文学习的“学困生”,更需要借助展示的契机,让他们重拾语文学习的自信。基于此,教师可以创建班级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将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通过家长群、朋友圈的转发,让更多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通过积极的留言和互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发展和提升。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同时也是统编版教材在小学阶段编选的唯一一篇演讲稿。在教学结束后,笔者依循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定位,设置了分层的展示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首先,对于能力相对薄弱的“学困生”,要求他们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尝试进行一次演讲,感受演讲稿语言表达的情感性、渲染性等特点。其次,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某一观点,自主创作一篇演讲稿,并尝试进行演讲。整个演讲过程要形成两项资料:一是学生的演讲文稿,二是学生的演讲视频。教师可以在家长的帮助和协同下,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并上传到班级的微信公众号。这样,既可以借助展示的契机,拓展学生彼此之间的交互时空,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让“学困生”有更多展示空间,同时又可以将“教”与“学”的第三方引入到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的多元性与客观性,有效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平台的资源和功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林.统编语文教材“交流平台”的场域性功能及其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9,(35):34-36.
[2]王永林.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问题诊断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2,(20):40-43.(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官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