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培养

作者: 章闯根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方法,力求打造全新的课堂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做好坚实的铺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做好铺垫。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片、视频等各种内容有效地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生动的环境下,掌握更多的知识,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明显增多,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从前,我们需要翻阅很多书籍才能够查到的资料,现在只要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触手可及”,这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强,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单向说教”是主要的授课模式。教师往往结合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向学生渗透知识,并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展开背诵,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授课模式导致课堂气氛呆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限制了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提升。

回顾传统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并未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构建自主型的阅读课堂。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预习引领,思想启蒙

预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进一步明确预习的引领作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合理钻研、有效整合,在确定预习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导学方案,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预习活动,收获丰富的阅读知识,厘清阅读思路。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比较重要的阅读素材,教师要设置分层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要素出发,进行合理规划。之后,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渗透具体的预习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生字词,并尝试自主划分文章结构,整理其中的阅读要素。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查阅西沙群岛的图片,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作者诠释了怎样的情感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开阔学生的阅读思路,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文化导入,渲染氛围

文化是渲染课堂氛围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关注文化的思想启迪功能,根据课程核心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文化素材,并通过多方整合与转化,有效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剖析文化内涵时,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长相思》是一首思乡主题的古诗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文化背景的引领作用。教师可以先借助网络收集与《长相思》有关的文化背景,如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的人生境遇及所处的时代环境,再引导学生在诵读、思考中分析诗词营造的意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具体地掌握诗词的文化内涵,更深入地参与古诗词的鉴赏活动。

(三)情境依托,激发联想

要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就要营造开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思维发散的空间。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深入发掘情境在启蒙思想、启迪智慧方面的作用,有效借助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依托情境,更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在《草原》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围绕阅读素材进行“灌输”,那么学生就会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还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将收集和整理好的草原风景素材导入多媒体课件,同时播放具有草原风情的歌曲,营造灵动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诠释的情感,同时建立良好的自然观与生态观。

(四)趣味朗读,增强体验

朗读作为语文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切实把握“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入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坚持以搭建自主型课堂为宗旨,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和体验空间,促使学生在参与趣味朗读活动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例如,《将相和》这篇文章内涵深刻,且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围绕《将相和》中的基础内容展开自主阅读,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事件等进行有效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对文章形成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分别饰演廉颇、蔺相如,根据文章中的情节和对话进行情境演绎,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文章,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关系、品质的理解。

(五)合作赏析,深入领悟

合作赏析是建构自主型课堂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真正构建自由、开放的阅读课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助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要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突破“说教式”课堂的桎梏,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在遵循“均衡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鼓励各个小组通过有效沟通、协调配合的方式,做好组内分工。教师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母亲?与母亲有关的动作词语诠释了怎样的情感?”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为各个小组深入探究文章内容提供了方向。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积极搭建自主型课堂,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的问题,并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授课模式,打造新颖又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发散和想象空间,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日健,李雯.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语文教师如何构建智慧课堂[J].科技风,2021(7):83-84.

[2]史耀疆,唐彬,邢俊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育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52-160.

[3]马学龙.信息技术与农村地区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的有效融合[J].才智,2020(10):8.

[4]倪浩,刘芳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与对:崇阳县的实证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1):144-148.

[5]马英花.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155.(作者单位: 江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