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读”促学,展现别样精彩
作者: 王晓钰摘 要:阅读在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堂同样少不了阅读。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经历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数学信息,汲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领略数学知识的魅力和精彩。笔者针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建构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弱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致使学生没有形成数学阅读体系,不能自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对此,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让学生通过阅读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解题的正确率,开阔视野,从而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一、注重有效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一)课前探索式阅读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数学阅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并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正带着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预习与方程相关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初步理解什么叫作“等式”。(2)思考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3)思考方程和等式有着怎样的关系,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这样的预习要求,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课中研究式阅读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地讲解知识,这种“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缺少数学阅读的机会,难以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重视数学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法,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与圆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习,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必定要进行数学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干预学生,而应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组织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并相机进行指导。笔者让学生交流了这几个问题:(1)你认为圆和以前所学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相比,有什么特点?(2)如果要画一个圆,你打算怎样画?在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3)什么叫圆心?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4)在同一个圆之中,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引领性,要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进行充分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有助于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梳理式阅读
课后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对课后梳理的重视不够,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做法,让学生主动经历课后梳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行回忆与整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再阅读、再分析,笔者让学生用语言表达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征,又有什么联系,以此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让学生说一说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更好地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二、渗透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一)边问边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阅读同样需要问题的引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很难真正理解数学语言。因此,教师应做有心人,鼓励学生将不懂的问题主动提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领会数学知识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在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之上,明白了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笔者向学生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这时,有学生提出:“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笔者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继续阅读教材,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明白了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将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三类。带着问题进行数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及时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边圈边读
在教学数学习题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题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题目没有进行认真阅读,无法找到问题的重点,没有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对此,在学生解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阅读,养成拿笔圈出题目中关键词的习惯,以关键词为出发点,探寻有效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出示了问题:“有一个圆锥形的碎石堆,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如果每立方米的碎石大约重2000千克,这堆碎石大约重多少吨?”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究其原因,都是学生没有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对此,笔者让学生在解答之前,先对题目进行认真阅读,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圆锥形”“底面周长”“高”“大约重2000千克”,这些词语可以促使学生理解题意,提升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三)边读边做
数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点,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促使学生形成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后,笔者根据所学内容,对课本中的例题进行了变式处理,为学生引入了实际问题:“王大叔准备用16根1米长的木条,靠一堵墙围成一块菜地,怎样围菜地的面积才最大呢?”笔者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小棒动手围一围,再算一算,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当题目中的条件发生改变时,结论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丰盈学生的学习经验,又可以促进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谓一举两得。
(四)边读边加工
在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中的“再加工”,让学生学会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删减或提炼,学会在题目的留白处进行感悟、想象,掌握题目的“题眼”。因此,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主动变通句式,准确把握题意,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与百分数相关的应用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若“单位1”已知,则可以用乘法解决问题;若“单位1”未知,则可以用方程进行解答。在很多应用题中,“单位1”不易找出,学生经常会出现思维障碍。例如,笔者提出问题:“一件衣服的价格在原价的基础上增加了10%,再减少了10%,现在的价格比原价低还是高?”在阅读这样的题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示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变通处理,从而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提升教学效率。
三、注重拓展延伸,培养阅读素养
(一)引入数学绘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课外阅读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素材,开阔阅读眼界。绘本是“人生第一本书”,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数学绘本也是如此,其包含丰富多彩的插图,生动的故事,以及相应的数学知识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合适的数学绘本,促使学生展开高效的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与立体图形相关的知识时,笔者为学生推荐了绘本《谁偷走了西瓜》。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学生边寻找绘本中的小偷,边进行认真观察,加深了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理解,对相关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笔者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相应的立体图形,交流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巧用数学史料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瑰宝,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国内外的数学家倡导将数学史有机融入数学课堂中,小学数学教材中也穿插了很多数学历史小故事,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和学习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些素材并没有进行充分利用,要么三言两语带过,要么直接忽视。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完相关的知识点后,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了解与此相关的数学史料,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负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负数的理解,明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支出的钱为负”的思想,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在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刘徽明确提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规定筹算时“正算赤,负算黑”。这样的数学史料,对课堂教学内容有重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数学阅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凸显阅读价值,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数学阅读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让学生尽情地进行数学阅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潘从伟.培能力,促发展: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9):62-64.
[2]陈秋玲.聚焦核心素养 培养阅读能力: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学苑教育,2023(13):77-78,81.
[3]丁苏建.让数学教学熠熠生辉: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3(3):124-126.
[4]龚真飞.“学材再建构”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成才,2023(5):66-67.
[5]左哲岚.阅读让数学课堂生花: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2(5):199-201.(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