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进阶

作者: 杨晓林

摘   要:“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对单元主题与内容形成一个全面、辩证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实现从“零”到“整”的转型。有效的“单元主题”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进阶。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统整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反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主题”教学 学习进阶

“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立足于数学学科知识整体性、连续性、系统性,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参照,以“主题”为方向,以“单元”为载体、媒介的教学方式。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少而精”的内容中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教师既可以立足于教材自然单元,又可以立足于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主题单元。“单元主题”教学是对传统的散点化、碎片化、孤立化课时教学的超越。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教师既要超越“形而上学”,又要超越“机械主义”,对单元整体进行全面、辩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进阶。

一、统整教学目标,是学习“进阶”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原点,统整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单元主题”学习进阶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统整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处理。具体而言,既要设定显性的知识、技能目标,又要渗透隐性的方法、思想目标;既要聚焦课时教学的细节设定具体的目标,又要渗透、融入整体的单元主题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大概念”,形成“专家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时,按照教材的既定教学序列应当是“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顺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特质。从“单元主题”整合的视角出发,笔者将这一部分内容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结构”的阶段;二是“用结构”的阶段。这种教学在定位于课时的同时,也观照了单元整体内容,既赋予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又赋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能权。

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一是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加法交换律”;二是引导学生在建构“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掌握不完全归纳的探索学习模式,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三是引导学生用符号概括“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既着眼于“加法交换律”的具体内容,又超越于“加法交换律”的具体内容,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循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统整与优化。

二、梳理教学内容,是学习“进阶”的基础

“单元主题”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结构化认知与系统化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时,教师应当关注层次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要有意识地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整合内容就是要将数学学科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立体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融合、融通,从而发展学生的结构化与系统化思维。

有效的“单元主题”教学能突破教材固有的框架,打破知识点分离的桎梏、禁锢,让散点、单子形态的知识集约化、结构化、系统化、立体化,让数学学科知识“串联成线”“勾连成片”“积片成体”,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以教学“倍的认识”“倍的应用”为例,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比”“百分数”等相关内容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的认识”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基于此,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整体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将散落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统整起来,如“倍的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和倍问题”“差倍问题”等,建构“倍的认识”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单元主题”学习。这样的内容整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倍”的概念与特质,并了解生活中的“倍”数的相关应用。最后,通过对“倍”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学习,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构,是建构“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方式。教材中的单元固然是“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由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单元主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教材自然单元的编排规律(因为教材的自然单元是专家编写的,具有代表性),又要突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突破教材的编排体系、结构的桎梏、限制等,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一”走向“多”、从“多”走向“类”。如此,教师就能从整体性的视角,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让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优化教学方式,是学习“进阶”的条件

针对“单元主题”教学,教师要采用一种整体性、结构化的教学方式,要在课时教学中渗透单元主题内容,在单元复习中梳理单元主题内容,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凸显单元主题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是学生“单元主题”学习进阶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单元主题“高观点”,借助“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相关“大概念”“纲要信号”“大模块”等组织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方式,赋予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时空与权利,让学生在单元主题的框架下开展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孤立性、碎片化的教学样态,改变单独讲解某一概念、法则、定理、公式、数量关系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进行集结、整合,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性、相反性、相对性、相同性的比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结构性、整体性的知识建构。“单元主题”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数学学习的“点状化”“平面化”“肤浅化”的现状,重塑了数学教学的样态,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安排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之后的。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充分唤醒、激活学生认识分数的活动经验,以“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作为“大概念”,引领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过程,助推学生建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分数和小数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而它们的不同点是将一个整体(包括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而小数是将一个整体(包括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n”份。由此,学生就能理解小数的本质是“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

优化教学方式,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求同存异,让学生展开横向、纵向、结构性的比较,从而延伸学生数学学习的维度。这样的“单元主题”学习,既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增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四、完善课后作业,是学习“进阶”的保障

“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后作业布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学习过程,审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优点,进而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是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设计大量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而“单元主题”教学,则注重练习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研发对比性、变式性的习题,让学生在习题的练习中突破思维定式,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理解数学学科知识。在教学反馈过程中,教师能“把脉”到学生数学学习的短板、弱项,能帮助学生突破自我的认知局限,让学生的认知从“短路”“断路”变成“通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首先,笔者将“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等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能刷新自身的数学认知,开阔数学视野,建构“高观点”。有了这样一种“高观点”,学生在学习正三棱柱、四棱柱等相关形体的体积计算时,难度就会较小。其次,设计研发了层次性的单元主题习题,引导学生学练。其中,基础性问题是有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高,求圆柱的体积;发展性问题是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周长、高,求圆柱的体积;提升性问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半径,求圆柱的体积。最后,为了深化学生对“直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认识,在引导学生通过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将圆柱体的模型拼接成长方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既可以以原来圆柱的底面作为长方体底面,也可以以原来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作为长方体的底面。当用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作为底面时,原来圆柱的底面半径就是长方体的高。这种变式性习题,能助推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反馈、再回顾,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认知。

“单元主题”教学反馈是一种指向结构的教学反馈,它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再现,也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对知识的变式性、灵活性应用,强调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想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布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习题,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练习之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单元主题”教学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模式。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超越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注重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注重数学学科知识应用的创新;要通过统整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完善课后作业,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大概念”“大结构”;要打破制约学生数学认知与思维发展的瓶颈,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孟范举,刘晓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0):1-7.

[2]朱艳艳.指向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江苏教育,2023,(40):60-62.

[3]廖莉莉.结构化视角下小学数学组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3):52-55.

[4]于美静.构建知识“结构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学习路径探索:以“分数的认识”主题单元为例[J].新校园,2023,(4):53-5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立项“基于学习路径的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2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