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作者: 马梦柯摘 要: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比较死板,只知道套用公式解题,不懂得将数学放到生活中去学习和研究,知识应用能力较弱。生活化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要走出传统思维的桎梏,善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凸显数学的生活气息,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 小学数学 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化教育理念被提上日程,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前有些数学教师对于生活化理念的研究并不深刻,在运用的时候仍然存在误区,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将生活化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探讨了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希望给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
虽然生活化教学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是有些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过分强调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整堂课都在渗透生活化理念,忽视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有些数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将生活化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至于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课堂互动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时代,生活化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具、实物等方式引出生活现象,利用板书进行各种运算。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递进,不仅毫无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过于随意
如何将生活化理念全面、深入地融入数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随性而为,想到什么就教什么,想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就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流程不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还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生活化教学只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成了旁观者,没有合理介入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学习效率低下。
二、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一)选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
一是围绕数学教材,结合生活现象。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多元化,注重联系生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数学相关的素材,如果将这些素材有效引入数学课堂中,将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积极探寻生活素材的切入点,将蕴含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中,作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认识旋转”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旋转木马、摩天轮、风扇、钟表等生活中常见的与旋转相关的事物,学生对于这些事物学生并不陌生,但很少去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可以拓宽教学渠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这些事物入手,认识图形的旋转,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与探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二是联系学生兴趣,挖掘生活素材。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素材比比皆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将一些大众化、富有趣味性的生活素材应用到课堂中,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小学生活泼好动,与其让他们坐在课堂上“干巴巴”地听讲,还不如让其“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借助生活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数学小实验,通过剪、拼、画、量等方式探究数学知识,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入买卖活动、面积的估算与测量、房屋建造备料等,为学生引入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讨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主动构建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一是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乐趣。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再现超市购物、乘车、分苹果等生活场景,化静为动,让书本中的文字“活”起来,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另外,还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从现实生活中选材,为学生展示漂亮的装饰、图案以及具有艺术气息的建筑等,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这样,学生既能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又能凸显数学知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二是开展生活游戏,提高参与度。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发挥生活游戏的作用,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结合教学内容,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与创造,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玩的连连看、猜谜语、老鹰捉小鸡等趣味游戏应用到课堂上,对游戏情节、游戏规则进行创新设计,并加入一些数学问题,将学习任务转化为游戏活动,实现游戏与数学的完美结合。这样的生活游戏能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此外,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读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点,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故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情景表演的游戏,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演绎数学故事,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现出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三是分析生活案例,增强课堂互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甚至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式机械、呆板。即使学生牢记了书中原理,也难以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可以将生活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精选生活案例,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选材,将那些优质的、具有创新性的或存在典型错误的日记内容作为案例;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案例;可以从网络、书籍、报刊中收集既贴近生活又具有启发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案例。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中涉及的数学理论,从而搜寻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思考不够周全的地方,进行追问,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一是以生活化问题进行课堂导入。精彩的课堂导入会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的感受,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上。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利用生活化问题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构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乘船、购买门票、商品打折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部人过河至少需要几条船、怎么买票最省钱、商品怎样搭配最合理等。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不仅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问题,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二是以生活化问题进行作业设计。课堂听讲固然重要,课后的复习与巩固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以生活化问题进行作业设计,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利用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为学生设计调查类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分析,运用数学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方案,鼓励学生尝试撰写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估算房间面积、利用家中废旧物品制作学具、为自己房间设计图案装饰等,让学生将动脑与动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四)开展生活化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基础之上的,既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提高与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视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教师只注重“第一课堂”,按照教学计划开足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比如,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第二课堂”,为学生推荐优质的数学学习网站与App,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互联网自主搜索、下载想要的学习资源;可以创建数学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平台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及时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等;可以在平台中进行学习资料的共享,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习得更多的课外知识与技能。
三、结语
总之,生活化教育理念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对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利用生活化理念融入数学课堂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沉浸在生活化的课堂上,提高知识探究能力;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巧妙设计各类生活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范小娟.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3,(5):55-57.
[2]季嘉蕾.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J].试题与研究,2023,(12):147-149.
[3]张恩.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24):44-46.
[4]陶雄伟.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35):144-146.(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祝村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