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多元化作业的有效设计

作者: 刘珊珊

摘   要: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有效的课堂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对教师而言,作业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个性化特点,引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元化作业 有效设计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对作业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不强,甚至在内心排斥作业、讨厌作业,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应注重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探寻突破传统作业的路径,最大限度地凸显作业的价值。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实现数学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帮助学生拓展数学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有效作业,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一)设计单元作业,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

小学数学教材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知识点的编排的,每个单元下面含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大单元教学就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沟通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的认知。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割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为学生设计单元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单元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化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笔者基于单元整体,为学生设计单元作业,让学生联系单元知识,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作业包括:(1)说一说。正方体和长方体各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并量出它们的长、宽、高,记录下来。(3)比一比。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哪些?(4)写一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5)做一做。用小棒和橡皮泥做出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然后包上包装纸,并计算出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容积分别是多少。这种作业涵盖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强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并学会应用相关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这样的作业后,学生可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发展结构化思维,并养成主动梳理知识的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跨学科作业,打破学科界限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正朝着全面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走进了数学课堂。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跨学科作业的应用,沟通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知识,让学生做观察蒜叶生长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在科学课堂中经常能看到,但在数学课堂中很少涉及,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实验内容是:精选一片蒜瓣,然后将其插在土中,放在阳台,浇适量的水,进行观察,看第几天长出小绿芽,每两天观察一次,一直观察到第20天,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哪几天蒜叶生长的速度比较快?哪几天蒜叶生长的速度比较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这样的作业形式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能让学生在跨学科整合中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二、设计有效作业,引领学生探索

(一)设计阅读性作业,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习数学同样离不开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与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注重阅读性作业的设计,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在很多章节都有“你知道吗”栏目,通常是对课本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记录了很多数学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内容,深化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相关知识后,为了强化学生对圆周率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你知道吗”。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魏晋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使用刘徽的方法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又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厚度。

(二)设计操作性作业,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学习数学知识颇有难度。动手操作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为学生引入操作性作业,帮助学生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认知误区,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显然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对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操作性作业:(1)拿出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拼成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又是多少?(2)拿出12根1厘米长的小棒,动手围成长方形,看围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又是多少?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可以拼出多个不同的长方形,于是,学生会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时,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时,面积也不一定相等。究其原因,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而论。借助这个操作性作业,学生纠正了原先的模糊认知,建立了正确的知识结构,避免了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这样的错误。

(三)设计分层性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能力提升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作业设计的前提和出发点,科学的作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家庭因素、学习天赋、学习兴趣等,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当前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设定不同难度的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作业,实现相适应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引入了分层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之需。(1)基础性作业:一个圆柱形包装盒,底面直径是23厘米,高是39厘米,做这个包装盒需要用到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这样的作业难度很小,学生直接运用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出最终的结果。(2)提高性作业: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5.7厘米,那么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这个层次的作业难度明显提升,学生需要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3)拓展性作业:一个圆柱形木块,底面直径12厘米,高33厘米,将它分成大小相同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有一个油桶,它的底面半径是1.2米,将其推到19.44米远的仓库,油桶至少要滚动多少周?这个层次的作业难度很大,只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设计有效作业,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一)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实践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脱离实践的学习难以凸显数学的价值。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中的例题后,会围绕所讲例题,设计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解答,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这样的作业尽管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但也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停滞于“课本数学”的阶段,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完全背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获得深刻且真实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相关知识后,笔者引入这样的问题:“张大叔准备用24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羊圈,可以围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怎样围面积最大?”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意见并不统一。对此,笔者没有直接公布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绳子动手围一围,然后算一算,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获得相关的数据后,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相应的面积,最后进行比较。学生能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又能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让学生收获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全盘教授给学生,重结果、轻过程,无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技能,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避免学生思维固化,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后,笔者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问题:“李叔叔找来了1个长方体木块,长9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从中挖掉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后,剩下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因为长方体中挖掉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剩下图形的表面积也不同,所以这道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在解答之前,学生要分析在长方体的哪个位置挖去正方体,剩下的木块又是怎样的形状,各个部分相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基于这样的分析,再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相关公式列式解答。这种灵活性、开放性的作业,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方法,还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教师应高度重视作业的价值,针对以往单一、机械的作业设计,应有意识地改变作业形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借助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提升能力、开阔视野的机会,从而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昱飒.设计多元化小学数学作业推动高效能自主学习的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23(10):60-64.

[2]郑振祥,马霞,任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多元作业设计的价值和突破[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3):15-16.

[3]吴晓军.“双减”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后多元化作业布置研究[J].智力,2023,(1):112-115.(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