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作者: 吴静怡摘 要:实践性、生活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的角度出发,设计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生命体验、拓展阅读的实践作业。这种作业不仅能激励和指导学生展开实践,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真实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升,还能将道德与法治学习延伸至真实生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生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实践性作业 设计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相结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实践性作业。这样不仅能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生命体验、拓展阅读的深层体验中拓展道德认知,还能将课堂内的学习延伸至广阔的实践场域,实现生命成长。
一、动手操作作业,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源泉,教师应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学习”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动手操作中习得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领悟道德原则。教师可以布置动手操作类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创意制作、实验探究、实践劳动中习得生活技能,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类实践作业强调“手脑共用”,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世界,逐渐形成友善、诚信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动手操作类实践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学习择菜、做饭、洗碗,帮忙做家务,整理玩具,自主装饰房间等;(2)艺术课程学习:学习跳舞、画画、唱歌、演奏等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涵养文化品格;(3)体育运动学习:学习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培育合作能力;(4)科学实践探究:在栽花、种树、实验探究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实践性作业设计为例,为了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家庭劳动、履行家庭责任,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第一,每天能做到自己整理内务活动,不让家长操心;第二,每天晚上都能和家人进行半小时的沟通聊天;第三,能帮助家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如洗碗、擦桌子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设计了表格式家庭活动卡,督促学生在常态化的打卡中真正做到承担家庭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创造能力的“小公民”。
二、情感体验作业,塑造学生责任担当
情感体验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其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在小学阶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互动交流等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深入探究中提升素养,锻炼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教师可以从个体生命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作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尊自爱、乐于助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实践性作业设计为例,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第一,请设计一份“挑战清单”,选择其中一项完成,用照片记录一下你的勇敢吧!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第一次”吧!第二,请写一写你的“快乐清单”,用手抄报的形式制作一份“我是开心果”的心理小报。第三,你觉得自己最近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怎么样?请说一说,并给自己打个分。如果认为自己很棒,那就给自己制作一份奖状吧!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让学生在观照自我中体会到成就感,又能让学生在反思自我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从而全面认识自己,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生命体验作业,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
真正的品德教育应从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开始,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其人生价值,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设计生命体验类实践作业,促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滋养学生的生命。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从哪里来”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第一,粮食生产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请你积极通过互联网资源观察水稻的成长过程,以绘画的形式介绍水稻是如何生长的;第二,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你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吗?第三,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发明创造,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正经历巨大变革,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你能讲一讲关于“中国创造”的故事吗?第四,美好生活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你能收集一些关于珍惜生命的名人名言以及名人故事吗?读一读,说一说。这种与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实践性作业,能让学生在体验与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自立自强,开拓创新。
四、拓展阅读作业,涵养学生的人文品格
阅读素养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和精神培育具有基础作用,课堂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品格。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联系单元主题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拓展阅读作业,引领学生在有意义、有价值、有内涵的阅读体验中激发正向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行为践行于日常生活中。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为例,为了助力学生更深层次地观察和认识世界,促使学生形成社会关切和价值认同,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热点中不断开阔视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联播》,摘录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社会新闻;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期刊、报纸、网络、书籍等选取信息进行阅读,并和家长进行讨论,以文字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这种生活化的拓展阅读,能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切度,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总之,实践性作业的有效设计是学生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学生增长学习见识、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挖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精心设计丰富多元、层次渐进的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在真实、鲜活的任务情境中去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将正确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34):11-14.
[2]陈大伟.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23):139-143.
[3]张秋娥.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育人价值分析及设计策略[J].教师,2023,(13):9-11.(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