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彭雯尧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旨在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人文性,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正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科学、合理、先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自然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面对越来越多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养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勇于尝试和探究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以避免问题持续存在。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和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复习,鼓励学生认真整理每天所学的语文知识,以便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虽然开始时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但是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始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此外,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避免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鼓励学生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各种学习上的挑战,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坚实保障。教师应该在实际备课的过程中,寻求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接受文化熏陶,增强课堂学习体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不仅能促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还能不断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学习,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该篇课文主要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这三个故事均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大量与这三个故事有关的信息,确保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待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5人为一组的方式自由组队,根据课文内容创编小短剧,由组内成员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促使学生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人物魅力,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魅力。此外,待学生的课堂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读后感,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探析三个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从学情出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教师可以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与雷锋有关的照片,如雷锋的生平画像、人物事迹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通过播放图片、动画、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详细讲解雷锋的故事。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雷锋的事迹,激发学生对雷锋的敬佩之情。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自由组队,并轮流在组内朗读该篇课文。朗读结束后,小组成员要认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分享的过程中,深刻感受课文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雷锋的高尚品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更加开放、包容,教学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一文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父亲在作者幼年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做的点滴小事,以此来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父爱。教师组织学生从作者的视角研读该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父爱的伟大之处,使学生明白亲情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珍贵,促使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自己身边的亲人。
其次,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你们的父亲有没有做过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呢?”从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父爱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描述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以此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最后,在讲解完该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任务,让学生在放学回家后,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亲口跟父亲说一声:“爸爸辛苦了,我爱你!”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关心、理解、体谅和孝敬父亲,以此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来安排课程内容,而没有考虑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将语文知识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知识中的人文精神。
待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展交流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身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主动说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个人体会等,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以往大部分教师会围绕教材内容讲解新知识,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收集和播放各种大自然的声音,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
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以5人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支录音笔,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去聆听和收集日常生活中不同天气下大自然的声音,并在下节课上与其他小组的成员分享本小组的实践成果,互相交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往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主动汲取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世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3,(11):130-132.
[2]沈洁.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J].格言(校园版),2023,(12):49-51.
[3]苏跃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96.
[4]高金梅.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49-50.
[5]王朝芬.重视人文教育 促进健康发展:漫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 2019,(6):95.(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十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