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习单”的故事化教学内涵与价值
作者: 陈悦 孙伟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切实为学生之“学”服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通过对“学习单”的研制和实施,发挥故事化教学的作用,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成“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目标。本文提出,依托故事的趣味性,在循序渐进中践行故事化教学;依托故事的情境性,在角色置换中践行故事化教学;依托故事的连贯性,在契合内需中践行故事化教学;依托故事的综合性,在跨界融合中践行故事化教学。
关键词:“学习单” 故事化 核心素养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认为,一个生动故事的教育作用,要比单纯地要求、命令、说教效果好得多。布鲁纳认为,人类的认知思维同时存在着逻辑科学思维和叙事思维两种模式。故事教育的核心意义是让儿童经历与完整生活相遇的过程,过一种充满意义、幸福美好、富有生命力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习单”层面的故事化教学出发,充分展现故事的特性,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实践,谈一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学习单”视域下故事教学的内涵
(一)语文课程下的“学习单”
“学习单”是指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学习指导单,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自主评价、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是专供学生使用的“学程”导引,既是学生实现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载体,也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持续学习的辅助工具。
语文课程倡导积极、开放、多元的课堂结构,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空间交给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制定贴合学生认知和课程教学规律的“学习单”,为学生指引方向,蓄积动力,答疑解惑。
(二)语文课程下的故事化
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故事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这为语文课程故事化教学提供了载体。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故事鲜活的情境,将学生融入故事之中,甚至以体验的方式,将自己视为故事中的一员,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打造属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空间,不再将思维局限在某一篇课文中。
二、“学习单”视域下故事教学的价值
(一)角色定位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常以讲授的方式直接进行“灌输”,让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未能合理定位学生的角色,而语文课程的故事化教学,不仅能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还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从原本的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开辟课程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培养学生的素养已成为教学的应然目标,这说明教学资源并不是割裂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内部以及课程之间的多样化学习资源,运用故事化的方式,设置主题化教学,将原本设定的教学目标转为育人方向,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
三、“学习单”视域下故事教学的策略
(一)在循序渐进中践行故事化教学
学生之所以喜欢聆听故事,主要原因是故事具有丰富的趣味性,不仅包含了生动曲折的情节、不同形象的人物及其性格命运(尤其是一些学生崇拜的英雄式人物),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阅读兴趣,在寓学于乐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既改变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也调整了课程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不妨将任务群与故事化下的“学习单”整合起来,将学习目标和任务浸润在故事之中。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故事性文本,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刻画以及环境渲染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小说文体是践行故事化教学极好的载体。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洞察情节发展之间的联系,感受船长的聪明、机智与冷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这样的“学习单”:(1)召开“情况了解会”。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上去呢?船长并不了解情况,在孩子得救之后,他立刻召开“情况了解会”,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碰撞呢?(2)召开“责任追究会”。在“情况了解会”的基础上,以延续的方式继续讲述故事,对整个事情的经过进行分析与洞察,明晰相应的责任。(3)召开“获奖表彰会”。孩子最终还是有惊无险,保住了性命。在抢救孩子的过程中,每个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表现呢?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以故事还原故事的方式,通过续编故事的三个环节,将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的表现以及内在联系融入其中,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循序渐进地设置“学习单”,激活了学生参与其中的乐趣和动力。
(二)在角色置换中践行故事化教学
故事既不是深奥的理论,也不是生硬的“公式”,更不是冰冷的道理,而是有着鲜活生活气息和生命之感的综合体。很多学生在聆听故事时,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往往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甚至将自己带入相应的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的角色,以补充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等小故事,展现西门豹为民着想、聪明机智的特点。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内容,与学生一起创编、表演劝说老大爷回乡的故事,而劝说的依据则来自课文所呈现的具体内容。笔者让学生扮演邺县的乡亲,自己扮演一个原本从邺县逃离的老大爷,想要重回邺县,但不清楚目前邺县的情况。针对老大爷犹豫的原因,笔者设置这样的“学习单”:
一是邺县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的传说都是真的吗?针对老大爷的困惑,笔者组织学生梳理故事的发展脉络,梳理故事板块之间的联系。首先,西门豹看到邺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向当地一位老大爷询问,调查民情,了解原因。其次,西门豹通过调查民情,对情况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快、准、狠地惩治首恶。最后,西门豹铲除首恶,排除了“毒瘤”,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
二是巫婆和官绅头子是骗人的吗?如果每年不给河神娶新娘,河神会不会发大水呢?对此,笔者明确文本表达的中心,组织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选择,确定故事的详略,组织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还原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具体做法,向老大爷证明给河神娶媳妇只是巫婆和官绅头子骗取老百姓钱财的骗局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不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从情境的角色定位出发,将文本资源从学生理解的对象转为直接利用的素材,在梳理的基础上内化细节,将惩治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创编并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并达成了“简要复述”的目标。
(三)在契合内需中践行故事化教学
故事具有明确的连贯性,其起因、经过、结果之间有内在的逻辑顺序,既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又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单元编选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整篇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准确,这与叶圣陶细致的观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将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并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你的好朋友小安参加了学校“植物研究社团”,在一项研究中,他研究的植物就是爬山虎。假如小安邀请你帮忙,你会如何指导小安进行观察,并撰写研究报告呢?请试着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自己与小安在研究爬山虎过程中的故事。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没有机械地将文本视为教学资源,而是设置了“小安在社团研究植物”的故事情境,将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还原作者的观察方式,都融入故事的发展过程之中,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融。
(四)在跨界融合中践行故事化教学
故事既能整合语文、美术、地理、生物、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也能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活动经验、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融入多种元素,彰显故事的适应性原则。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主要以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选编了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略读课文《金字塔》,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介绍一个地方;“习作”板块则要求学生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尝试介绍一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此,编者在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这两个语文要素,都是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呢?应如何进行资料的整合,借助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对此,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设置“环游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邀请学生做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随着文本的语言,一起去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倡导“读写贯通”的基本原则,因此,教师在利用故事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故事中设置这样的情境:当环游了这几个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你将如何向自己的亲友介绍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学生由阅读到表达,并不是直接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故事化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表达层面,将故事情节进一步升级,如提问:你曾经环游过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在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召开之际,你有幸成为中方代表,你该如何向与会的外国嘉宾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呢?显然,凭借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积累,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他们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向美术教师请教,学会从中感受美、表达美;也需要向当地导游请教,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故事化教学,既能让学生在故事统整的语文课程中感悟历史、思考未来,也能从发展学生叙事思维的新路径、开展学生综合化学习的新场域,体现出对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长娟,刘凤.整本书阅读目标导向下的学习单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26):50-52.
[2]缪依霖.例谈预学单的设计原则与目的[J].广西教育,2020,(45):101-102.(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