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谢军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因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情境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文字与具体的场景相融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语文知识与技巧,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重心。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由于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抽象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法,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场景,引领学生深度感知语言背后传达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各种人、事、物以及作者的真情实感。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课文中的文字进行直观、形象、动态化的呈现,让学生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提高学习质量。

(一)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再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导入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展现教学内容,紧密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与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近距离接触”,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二)巧妙引导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与想象空间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随机应变,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合理调整教学的内容、形式、进度等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又能自主学习与探究,发展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第二,任何问题都要围绕课文展开;第三,结合实际生活,只有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从生活出发的实践精神。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情境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境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歌、看一段短片,并提出一个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课堂导入阶段,首先,笔者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曾经去过哪里旅游?”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去过哪些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看到的美景,活跃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播放了小兴安岭的视频,引导学生看视频,并初步阅读课文,以“游客”的身份畅游小兴安岭,以此创设情境。在初步阅读文章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视频与课文内容,分享自己对小兴安岭的“初印象”,概括文章大意。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中,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感受小兴安岭景色之美,还能带着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抒发了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直观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感知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将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连接,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准确捕捉作者的真情实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时,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借助注释、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一盘散沙”,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本文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写的,目的是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由此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逻辑,教师在教学时不应给学生的思维设置限度,更不应左右学生的思维,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有启发性、引领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并积极与同伴进行讨论,从而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一样的引导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是用什么秤呀?你们称过体重吗?”由此引发学生的深入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见过称大象吗?”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大象又高又大,如何才能称出它的重量呢?”此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象的?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方法吗?”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在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式上的改革,还是教学价值上的进一步提升。情境教学法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教学效率,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苏丹.简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57-59.(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市西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