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开展深度写作教学的研究

作者: 李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跨学科视域,开展深度写作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化主题、丰富素材、研磨语言。在深化写作主题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美好事件,生成生命哲思;在研磨语言方面,要指导学生调整句式、融入典故,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好作品。

关键词:跨学科视域 深度写作 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场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和跨学科学习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感悟融入写作,进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立德树人,深化写作主题

(一)联系生活,捕捉身边美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在深度写作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清晰叙事、呈现人物形象、优化作品结构,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写出深刻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将德育融入写作教学中。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化写作主题,又能起到端正学生思想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多彩的活动》时,教师可以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 我奉献”等知识,设计“社会规则大调查”的活动。在这种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能了解到生活中存在哪些规则;是否存在违反规则的情况;是否有人挺身而出,维护社会秩序。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调查过程记录下来,捕捉维护法纪者的光辉形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参与助老爱幼、帮助残障人士、保护环境卫生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奉献自己的爱心,在写作时,他们就能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展望,文章的立意也会得到提升。在深度写作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尝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样的写作教学是有深度的。

(二)聚焦时事,发展价值观念

时事新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深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时事新闻,关注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尝试将自己的感想写入文章。这样既能让学生写作的文章主题升华,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我的奇思妙想》时,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让学生挖掘各种和科技有关的时事新闻。学生要收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了解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又带来了什么困扰;二是了解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名人事迹,认识他们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深度挖掘名人事迹,并试着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提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比如,有一名学生写了屠呦呦研究新药的事迹,感受到她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发展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随后该学生写了自己的奇思妙想,认为可以将AI技术和药物结合在一起,设计具有人工智能特征的药物,让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自主寻找病灶,这样既能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也能更好地造福社会。

(三)反思自我,生成生命哲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一些生命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并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作文中,这样的文章能展现出学生思考生命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我的植物朋友》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出植物的典型特点,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说一说从这些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迪,是否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教师可以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学会反思”相关知识,让学生借鉴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反思方法,试着从植物入手,将植物的品行和人类联系起来,感受它们的生命力量,并端正自己的言行。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能围绕各学科知识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深度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逐步端正思想,写出更具有人生感悟的作品。

二、文中有画,研磨写作语言

(一)调整句式,赋予文章节奏感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让学生积累、记忆一些好词好句。这种方法虽然快速有效,但却不够生动有趣,无法引导学生调动多元感官,展开深度思考。基于跨学科视域,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美术创作的手法,帮助学生研磨写作语言,写出“文中有画”的好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绘画作品的构图方法,然后借鉴美术技法,通过调整句式的方式写出具有节奏感的作品。

例如,在学习了《匆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让真情自然流露”这个主题,仿写一篇文章,写出灵动的句式,让人在诵读的时候感受到节奏美。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联系国画作品,分析作者为何在某些地方笔墨纵横,但是有些地方却有一定的留白。适当的留白能给人紧促和疏放结合的感觉,能体会到节奏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联系作品,思考能否通过长短句式综合运用的方法,展现出节奏感。学生会发现,《匆匆》也采用了这种长短句式交融的方法,比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现了节奏变化。

深度写作要求学生能打通文学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找到它们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从绘画的构图中找到节奏感,并用于句式调整,写出张弛有度的好文章。

(二)融入典故,浸染文化性

在绘画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某些具体事物作为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跨学科视域下的深度写作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探究隐藏在画作背后的典故,让学生体会画家的情感。然后在写作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合理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具有文化性的文章。

例如,在教学《墨梅》后,笔者给学生展示了绘画作品《墨梅》,并介绍了作者王冕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为何作者要画的是墨梅,而不是红梅?他在墨梅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2)思考王冕的人格特点是什么,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和墨梅的象征意义契合?(3)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思考为何作者喜欢以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在理解了这三点后,让学生尝试撰写咏物类的文章,将具体的事物和人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写出其象征意义。在深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绘画中提取学习内容,主动探究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章。

总之,在深度写作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创作一篇文章的基本技巧,还要让他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写作过程中。这种跨学科学习的课堂,能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美术等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和写作结合在一起,真正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并综合运用,进而提升写作水平。(作者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