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 赵红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五育”融合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探寻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探索,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本文基于“五育并举”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 小学数学 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

当前,“五育”融合与跨学科教学共同发展,是新阶段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五育”融合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有机结合,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目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释放学生学习的潜能。对此,教师应在“五育”融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科学施教,构建“五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扩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品格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德育居于首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五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立德树人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传授,而应将德育摆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也进行了调整,融入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应巧妙地进行挖掘,捕捉、提炼其中的德育要素,如数学文化、数学家的故事等,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中,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形成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实现德育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就针对教学内容,寻找德育和数学课堂的契合点。首先,让学生借助身边的工具,对圆形物品的周长进行测量。如有的学生运用“绕绳法”,用绳子绕圆形物体一周,再测量出所用绳子的长度;有的学生运用“滚动法”,将圆形物体放直尺上面滚动一圈,再测量出滚动的距离。其次,让学生用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学生发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最后,在揭示圆周率的概念后,引出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故事。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在故事中进行教育。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7位的人,还发现了一个与π非常接近的分数,比外国的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强化了学生对圆周率的印象,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冲之的聪明才智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数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扩充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帮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还要让学生从知识背后的人文要素中获得德育的熏陶,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

(二)融入劳动教育,体验劳动意义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享受劳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小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平时很少参与劳动,缺少相应的锻炼,致使学生成了象牙塔里的“书呆子”,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做法,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释放劳动育人的功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

比如,在教学“分一分”时,首先,笔者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交流等学习活动,掌握分类的意义和方法,感受分类的作用,学会按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积累分类的经验。虽然低年级学生对分类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分得不完整,没有明确的标准,难以形成分类的意识。其次,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一个房间,里面的物品摆得乱七八糟,让学生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整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下课整理自己的书包,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并思考应该怎样进行整理。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劳动教育观念,注重挖掘数学课程中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将所学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尊重认知规律,促进“智育”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既是抽象的,也是复杂的,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颇有难度。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机械“灌输”的做法,将课本知识全盘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学”数学变成了“听”数学,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意愿,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更快地融入学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王大伯准备用40块1米长的篱笆围成一块菜地,打算围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怎样围面积最大?”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自然唤起了学生参与的兴趣。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所以计算时难度不大。因为使用的篱笆长度相等,所以不管是围成长方形、正方形还是圆形,它们的周长都是相等的,也就是40米。基于此,如果围成长方形,可以用40÷2=20(米),先算出所围菜地1条长、1条宽的和,然后运用列举的策略,分别算出相应的面积。如果围成正方形,可以用40÷4=10(米),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然后算出其面积。如果围成圆形呢?学生的思维受阻,因为还没有学过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思考后,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下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学会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设计有效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问题的媒介作用,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么非常简单,学生表面看似回答得非常热闹,却没有起到促进思考的作用;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无论怎样思考,都无法厘清头绪;要么偏离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的本质。对此,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提问策略,创新提问方式,设计具有指向性、创新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实现提升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协调统一。

以教学“圆柱的体积”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在讲台上摆放了3个不同形状的包装盒,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并告知学生这几个包装盒等底等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新知识,笔者设计了下列问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3)你打算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4)如果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认为可以将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5)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基于此,笔者针对所教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数学问题,形成了相对开放的“思维场”,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优质、高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以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掌握所学知识点,更好地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三、设计多元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引入体育活动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将体育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态度、习惯以及品质,进而走向深度学习的境界。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来到操场上,进行“投球入筐”游戏,先让学生围成长方形,然后将篮筐放在正中,向里面投球。有的学生能轻松投进,有的学生却难以投进,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经过分析,认为每个学生离筐的距离不相同,所以投中率就不相同。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个游戏更加公平呢?有的学生提议可以让大家围成圆形,然后将球筐放在圆的中心,再做投篮游戏。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用了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知识,实现了体育和数学的有机结合。

(二)引入设计活动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认为美育应该是美术学科的内容,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美育蕴含于各个学科之中,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将学生的视觉调动起来,并将美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比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首先,笔者出示了一些图案,在这些图案中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其次,让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积极投入其中,纷纷开动脑筋,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五育”融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林奕岑.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4,(2):76-78.

[2]庄知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J].小学教学参考,2023,(8):87-89.

[3]何美玲.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关注“五育”综合素养提升[J].小学教学研究,2023,(5):14-15,18.

[4]杨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五育并举”的实践与探索[J].名师在线,2022,(28):52-54.

[5]冯发祥.例谈“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22,(8):21-22.(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