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

作者: 李忠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视化不仅是一种策略与路径,还是一种方法与思想,能让学生的“量感”可见,为培育学生的“量感”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教学小学数学“量与计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可视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可视化活动,促进学生可视化的生活实践与应用。学生“量感”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 可视化教学

可视化教学是一种将内隐的知识直观呈现的教学策略,能化抽象为直观、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量感”是一种对物体的大小、快慢、轻重的感觉,与语感、数感相同,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这样一种抽象、内隐的“量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触摸到、认识到呢?笔者认为,采用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就能让学生内隐的、抽象的、主观的“量感”变得外显、形象、具体、直观。

一、创设情境:用可视化素材孕育学生的“量感”

情境是学生“量与计量”学习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在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可视化的情境,深入挖掘可视化资源,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感知。实践证明,可视化的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不是简单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而是引导学生感知、观察、体验。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形状(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1公顷地”),让学生对公顷形成初步的印象。其次,让40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体验并想象(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米,1公顷有100个这么大)。再次,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让学生感知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最后,引导学生在教室中闭眼想象(1公顷有多大),进而巩固学生的想象。如此一来,笔者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可视化感知,丰富学生对“公顷”的想象,不仅如此,笔者还出示了相关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长、宽,引导学生进行面积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地看、听、摸;要积极地应用相关的素材、资源、手段等充实情境,让情境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召唤性、诱导性。实践证明,丰富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肤浅转向深刻,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与探究,从而深化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二、引导活动:用可视化操作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不是抽象的说教。可视化的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展现。作为一种属性,“量感”需要学生深入地去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可视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具身性的活动中获得对“量感”的独特性感受与体验;要积累学生的“量感”、丰富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量感”、完善学生的“量感”,让学生的“量感”精准化。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为例,“厘米”属于长度单位,是长度单位中的基本单位,而分米、米等都是衍生单位,是建立在学生对厘米这一个“量感”的理解与基础上的。因此,对学生来说,“认识厘米”就具有“种子”的性质。在教学中,首先,笔者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摸一摸“1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将“1厘米”的小棒放置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形成一种“身体感觉”。其次,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1厘米”的物体,如橡皮的宽度、田字格的边长、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认识“1厘米”单位的“量感”。再次,笔者引导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认识、理解“测量”的本质,即“测量就是看测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在活动中,学生能积累对单位的“量感”,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量感”的认识,形成一定标准的“量感”。最后,让学生通过摆一摆“1厘米的小棒”,建构“厘米尺”的雏形,助推学生对“量感”的生成。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建构“身体尺”,测量自己身体的部位,把“量感”的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

活动既是学生建构“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成学生“量感”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要细化活动,让学生的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机械走向灵动。教师要通过可视化的活动,让学生的可视化表征从操作与经验走向表象与符号。

三、促进应用:用可视化实践提升学生的“量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发展、巩固、提升学生的“量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量感”的应用与实践,只有通过对“量感”的应用与实践,才能真正让学生把握“量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教材中相关“量感”的问题,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生活化的应用,让学生的“量感”更灵动、更鲜活,体会到“量感”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时,首先,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感受“时、分、秒”,还引导学生应用“时、分、秒”,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30秒跳绳”“1分钟跳绳”“听5分钟音乐”“看30分钟《新闻联播》”,让学生测量自己脉搏1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自己吃早餐所需的时间,等等。这种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既能让抽象化的“时、分、秒”变得可视化,也能促进学生对“时、分、秒”知识的应用,对时间的长与短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估测,让估测成为学生的一种“本领”。从某种意义上说,估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量感”水平。最后,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1分钟的事情”“5分钟的事情”“30分钟的事情”“1小时的事情”,让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更科学,让学生的估测更精准、更到位。“量与计量”的可视化实践过程,培育了学生“量感”的眼光、“量感”的大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种“时间感”。

对学生来说,“量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累积、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量与计量”进行日常化、生活化、可视化的应用与实践,增强学生对“量感”的亲近,让学生对抽象的“量感”产生亲和力,通过实践与应用,让学生将“量感”的大小、多少与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学生对“量与计量”的学习就能获得一种生活化的支撑,就能用“量与计量”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可视化为培育学生的“量感”提供了一个视角,它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研发可视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可视化的实践,通过可视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建构自身的“量感”、巩固自身的“量感”、提升自身的“量感”。

参考文献:

[1]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4):76-78.

[2]芮金芳.数学实验中累积量感经验的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5):49-51.

[3]梁培斌.数学实验赋予儿童“量感”以生长的力量[J].江苏教育研究,2017,(Z4):99-103.(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