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作者: 李云摘 要:深度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对知识的浅层识别、理解、学习和应用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掌握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核心思维与能力,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核心素养。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性教学情境,实现深度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数据 小学数学 深度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低级思维”,另一种是“高级思维”。“低级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记忆、理解和应用,在面临问题时,通常采取的是一种比较封闭、孤立的解决方法。“高级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分析、创造和评价,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就是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认知和已有经验,积极地对外部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和加工,最后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逐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和归纳,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借助大数据技术,明确教学目标
大数据技术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记录学生综合学习情况的数据库,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为深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相关资料,如学生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学期考试等综合情况,定时上传到校园智能系统中,再结合学生的个人资料,根据数据模块进行分类。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归类,并将其细分为计算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逻辑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分类,如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因素,如消极态度、急躁脾气等进行细分。最后,可以将这些影响深度教学的因素构建成多维平面图,形成每个学生的数学行为画像,为后续深度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模型的分析,帮助教师对学生展开完整、全方位的分析,迅速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聚焦重难点问题
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形成一定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过去的学习表现,预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预先开展针对性的指引,还可以帮助教师聚焦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形成精准且实用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班级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内乘法运算水平的变化曲线,学生学习乘法运算的方式,以及不同学生在乘法运算上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进而设计合理的分层教学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时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口算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整十、整百以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也可以让学生以练习题为基础,运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方式,提高计算技巧及计算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能看到称重的过程,但是对抽象的重量单位缺乏认识。基于此,首先,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货物称重视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次,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在称重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用到哪些重量单位呢?”由此引发学生对不同重量的货物应运用哪个重量单位的思考,让学生了解货物的称重方法和不同重量单位的计量方式。最后,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自主讨论称重步骤和方案,并进行组内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称重任务,做好称重记录。这种生活化的实践任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建微课堂,开展个性化教学
微课堂是大数据技术下的产物,将微课运用到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个性化的高效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主题与内容,设计时长不超过十分钟的预习微课和复习微课,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微课大多以短小的视频形式出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时,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对此有较大的陌生感,因此,教师可以制作预习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并完成预习任务,对新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针对一些教学重难点知识,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通过图文并茂和动态化的视频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微课进行反复学习,不断巩固疑难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五、借助数字化云笔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依托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云端笔记平台,为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点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借助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云笔记,巩固课堂学习成果。首先,通过数学化云笔记,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和新知识,还可以借助智能化操作工具,进行自主批注、延伸学习与思考,实现深度学习和高效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其次,互动性强和高效智能化的云笔记,不仅能大幅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预习和复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针对教学笔记中难以弄懂的知识点与教师进行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最后,借助高效便捷的云笔记,教师可以针对备考复习阶段的重要考点进行随时更新和拓展,让学生对照云笔记进行重点和难点复习。这份云笔记可以永久陪伴学生,实现长期性、持续性的更新和学习回顾,提高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与系统性。
总之,将大数据技术与真实教育场景相结合,能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明确教学目标,聚焦重难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个性化深度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陈宏.利用COP项目大数据分析促数学课堂深度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2):88-90.(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