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视听结合”策略

作者: 华筱懿

摘   要:音乐既是聆听的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视听,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视听想象、丰富视听表现,引导学生的音乐欣赏。视听结合的音乐审美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 欣赏课 视听结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其具体的任务是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聆听,还要将学生的聆听和感知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音乐具身认知,让学生的音乐欣赏从低阶走向高阶、从肤浅走向深刻。

一、创设视听情境,“催生”学生的音乐欣赏

在初中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视听化的情境,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经验能参与、融入音乐欣赏中。音乐有着丰富的语言、多变的节奏、巧妙的结构,因此,学生的音乐欣赏绝不是单一的聆听,而是多种感知协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音乐视觉与听觉,将视听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领悟到音乐作品的美妙。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图兰朵》的作曲家借助我国古代八音盒里《茉莉花》的曲调,创作的关于迎娶中国公主的三个谜语的故事。在歌剧《图兰朵》中,歌曲《茉莉花》既不同于江苏民歌《茉莉花》,也不同于河北民歌《茉莉花》,更不同于东北民歌《茉莉花》,而是带有一种凄婉之情,这是因为歌剧中的波斯王子没有猜中谜语即将被处死。在视听结合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能认识到诸多旋律变体的《茉莉花》为歌剧《图兰朵》添彩的原因。在视听化的音乐情境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卷入”其中,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认识到我国歌曲《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中的位置。视听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还能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激发视听想象,引导学生的音乐欣赏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将视听结合起来,还要将视听与音乐思维、想象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想象是一种无形的音乐感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视听想象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欣赏的自主性、能动性,赋予学生音乐欣赏的时空与权利,让学生敢于欣赏、乐于欣赏,让音乐欣赏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方式。在学生的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结合相关的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的视听想象,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深度欣赏。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江南丝竹独特的韵味,感知其“细、小、轻、雅”的音乐特征,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的视唱练习,借助节奏、旋律,让学生感受其“轻”的特质;引导学生欣赏乐器的演奏、聆听乐器的音色,让学生感受、体验其“细”的特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研讨,让学生感受、体验其“雅”的特质。其次,出示江南水乡的主题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让学生感悟加花、支声复调的特质。最后,引导学生展开音乐欣赏,通过不断地聆听,学生能捕捉到各种器乐之间的关系,能听辨乐器的各个声部之间节奏、旋律的关系,能感受到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你高我低”“你繁我简”的表现手法与演奏效果。如有的学生说,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我仿佛回到了江南水乡;有的学生说,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画卷;有的学生说,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等等。想象让学生的视听走向深刻,而视听让学生的想象更丰富。

想象是连接学生视听的“桥梁”,是学生发生通感心理现象的媒介与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创造。

三、丰富视听表现,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音乐学习内容中的视听元素,而且要展现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的视听素材和资源流动起来,让学生感知到视听的动态影像。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用不同颜色的色块、不同的图形来表示音乐的主题、旋律、节奏等,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枯燥走向鲜活、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抽象走向形象。丰富的视听表现,既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视频、歌曲MV,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代入感”与“现场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视听表现是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表现,能推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想象,生成学生“音乐的耳朵”。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时,笔者融入水墨画《小小无锡景》,再现了阿炳当年流落无锡街头卖唱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画面,学生能对《二泉映月》的主题产生一种共鸣,从而能更深入地感受、体验乐曲。在引导学生聆听的过程中,笔者还让学生画出聆听的图谱,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高低、节奏快慢与乐曲主题的关系,增强学生对音乐形式的认知。丰富视听表现,就是要让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浮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乐曲的震动与感染。当学生有了心灵的感受与体验,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能通过动作、表情、神态等,将音乐的内涵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视听感知的整合,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品质,陶冶学生的音乐欣赏情操。

四、盘活视听创造,深化学生的音乐欣赏

在音乐视听结合的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现场视听活动,还可以借助网络,将相关的视听歌曲放置其中,以一种“网络云”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App(如QQ群、微信群等),引导学生欣赏,助推学生的视听创造。

比如,在教学《重整河山待后生》时,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并提出问题:“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乐器?”对学生简介京韵大鼓中的主要乐器“皮鼓”和“檀板”。其次,为盘活学生的视听,以《重整河山待后生》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创编音乐剧本,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同时也能感受、体验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反抗的精神。视听创作,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无限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盘活学生的音乐视听创造,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改变学生音乐学习的被动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要积极挖掘与学生的音乐欣赏相关的视觉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让学生的视听协同参与,助推学生的音乐欣赏,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审美欣赏是整体性的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的感知,还要引导学生的想象、表现和创造,进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鸿.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J].艺术评鉴,2021,(6):138-140.

[2]张国锋.声乐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4,17(4):84-86.(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南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