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美育人”: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作者: 王莉秋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认识美、爱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就要重构教学理念,将美育教学贯穿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以美育人”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以美育人”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审美学习中,形成基本的审美观念,提升道德素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致力于重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审美的机会,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美
(一)以色彩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视觉艺术。教师要想教好这门学科,就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艺术创作主要停留于对色彩的堆积。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挖掘教材中的色彩要素,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被五彩斑斓的颜色吸引,再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技法。比如,为什么这两种颜色要堆叠在一起?颜色是否可以表示人的状态?借助“由感性至理性的转换”,让学生将“美”与“术”结合起来。
以教学“色彩的冷与暖”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区别,笔者构建了一个生活情境:“在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你和小伙伴在外面玩耍,大汗淋漓之际,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商店(一个是红色商店,一个是蓝色商店)。哪个店铺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呢?”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两个颜色不同、外观一模一样的商店。学生纷纷表示,相比于红色的商店,他们更喜欢蓝色的商店,因为蓝色的商店看起来更凉爽。针对学生的选择,笔者及时总结并引入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果要我选,我也会选择蓝色的商店,因为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属性,冷色调与暖色调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冷色调和暖色调是如何被用作艺术创作的呢?”带着上述问题,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依次观看教材中的作品。区别于以往的作品展示,笔者利用PS软件将作品分别套上冷色调与暖色调,直观地展示了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差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晰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一边感受视觉上的冲击,一边掌握与色彩有关的绘画技巧。
(二)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美的造型
美术作为一门兼具生活性、艺术性的学科,既取之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小学生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贯彻“以美育人”,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快速地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完成“抽象—具象—抽象”的转化。
以教学“蔬果的剖面”为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感受到点、线、面的魅力,能形成对点、线、面造型的意识。在教学中,笔者提前拟定了一个学习任务“蔬菜的横切面是怎样的?”针对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厨房,在家长的带领下了解白菜、土豆、紫甘蓝、大葱、土豆、山药等多种蔬菜的横截面。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每一种蔬菜的特点,又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每一种蔬菜的点、线、面。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以学生收集的“成果”为基础,依次展示蔬菜的剖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美育,陶行知曾提出丰富的理论,在他看来,要想发挥美育之功效,就要培养学生用美术的观念、精神改造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二、拟定美术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
(一)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重视对学生审美的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是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因此,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师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在课程讲解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设计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互动中聆听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以教学“彩墨世界”为例,该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简单了解水墨画的特点,明晰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尝试用水墨画的技巧表现生活场景。然而,教师难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对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如果在宣纸上点一个点会发生怎样的现象?”随后,让学生用蘸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点一个点,学生就会发现“宣纸上的墨迹像花一样地开了”。其次,引入“水墨画在宣纸上的表现”,通过信息技术展示诸多经典水墨画作品。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水墨画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既展示画作整体,又将画作局部放大。最后,提出问题:“水墨画有哪些特点?”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笔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逐步总结水墨画的特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基于这一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的鉴赏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作品展示,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增强审美意识。
(二)引入多元策略,优化评价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丰富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进入小学美术课堂。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符合“教学评一体化”。
以教学“我是汽车设计师”为例,围绕“大家想拥有一辆怎样的汽车”这一任务,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辆功能与外观都比较独特的汽车。区别于以往的实践活动,笔者没有干预学生的创作,并在后续的作品点评阶段,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要求,每一个设计小组,都要选出一名汇报者分享小组的设计方法,阐述小组的设计理念,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从造型、功能、色彩等方面展开点评。比如,有一个小组以出租车为原型,设计了一辆可以飞行的汽车。针对其色彩与造型,学生产生了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是可以飞行的汽车,就要设计出一双翅膀;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是可以飞行的汽车,其颜色就要鲜艳一些,防止与飞机相撞。基于互评内容,笔者一边记录学生的所思所想,一边在总结中分享自己的观点。
将小组合作与学生评价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指出作品的不足,还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升美术技法。
三、拟定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
(一)构建教学情境,实现“美”与“术”的结合
陶行知认为,美育既是一种“知情意”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善美”的人,教师就要将“教学做”合一理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创造美。
以教学“穿编的乐趣”为例,该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用多种材料完成穿编,表现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人物、植物。考虑到实践的难度,笔者提前在PPT中展示两根纸条编、四根纸条编的素材,让各小组先确认穿编的主题,再讨论穿编的作品内容。在后续的教学巡视中,笔者发现由于两根纸条编和四根纸条编的难度较大,大多数学生选择以“穿编图案”的方式,表现身边的生活场景。在点评阶段,笔者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作品展,根据作品展的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既要展出作品的内容,又要写下作品的内容。最后,让每个学习小组用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当统计结束后,获得最高票数的小组不仅要到台前分享设计理念,还要分享其中的技巧。
小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美术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观察美、表达美的意识。
(二)融入传统文化要素,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审美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刘成纪教授针对中国美育传统曾提出:一是面对西方优秀美育思想,我们可以借鉴;二是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设计具体的美育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弘扬中华美学”“贯彻中华美育精神”的任务要求。
以教学“诗情画意”为例,该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明晰古诗配画的方法,尝试为自己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基于此,在教学中,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任务:“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应该如何为它配画?”考虑到实践的难度,学生可以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其次,为了方便后面的点评,要求学生先在纸上写出自己要配画的诗句,再用水彩、蜡笔或毛笔进行配画。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学习能力、审美情趣各不相同,他们选择的诗句也各不相同。比如,有一个学生选择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配画的主题,从配画的内容来看,该学生绘制了一条小河和两座大山,在山的尽头,一个生机盎然的村子跃然纸上。最后,在点评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诗词比赛。根据比赛的要求,笔者让学生根据配画的内容,猜测相应的古诗词。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容易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产生扭曲的价值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的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要素与美术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边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观。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五育并举”已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如何将美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审美教育划分为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三个部分,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引入丰富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侯玲.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115-116.
[2]窦秀冬.以美育人理念下小学应景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23,(7):74-76.
[3]张雪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以美育人理念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2020,(5):5.
[4]刘琳.基于“以美育人”视角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教师,2020,(34):98-99.
[5]沈雯熠.与德同行 以美育人: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2022,(18):230-231.
[6]张冬梅.以美育人理念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天津教育,2020,(32):132-13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