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

作者: 郭蓬蓬

摘   要:美术课程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紧扣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关键能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应当以生活为基,以实践为本,以关联为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 美育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重要内容,强调用美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与审美评价,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德。美术课程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合并起来,聚焦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组织课程内容。美术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分支,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紧扣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关键能力,践行以美育人理念,引领学生向美而行。

一、以生活为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生活是一所学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生活这片土地。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审美场域。

(一)深耕生活沃土,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来源于生活并且超越生活。美术学习以审美对象为载体,通过欣赏、表现、创新等活动,习得美术知识,历练美术技能,表达美好的情感。生活中的事物虽然数不胜数,但能作为美术教学素材的事物并不是轻易可得的,需要美术教师精心筛选,加工提炼,方能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小学美术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慧眼,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开发审美对象,丰富美术教学资源。

例如,人们在春节有贴窗花的习惯,教师就可以把“生活中的窗花”作为美术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欣赏窗花,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向学生介绍剪纸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剪纸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剪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再如,帽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可以把帽子作为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帽子,认识帽子的结构和作用,设计并制作富有创意的帽子。生活化的美术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行动的关键因素,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促进作用,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与学习。美术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快乐学、高效学。创设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场景,对学生的感官产生直接的刺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表象认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发散学生思维的最佳策略。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时,笔者头戴魔术师帽走进教室,给学生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纸杯变成圣诞帽。神秘的魔术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张“帽子大市场”的场景图,引导学生参观“帽子批发市场”,欣赏各式各样的帽子,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帽子,介绍帽子的用途、颜色、材料、装饰等。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不仅能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帽子的用途、结构,还能激发学生对帽子的探究欲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拥抱生活天地,拓宽审美场域

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引导学生放眼生活世界,拥抱生活天地,拓宽审美活动场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欣赏、发现更多具有丰富价值的美好事物,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审美能力、审美经验才得以丰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和材料进行教学,还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美术学习场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生活、社会,到自然、生活中去考察、写生,开展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丰富审美感知经验。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花”一课时,笔者就把教学场所设置在校园里,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小花园,近距离闻各种花的芳香,观察花朵和叶子,了解花的形状和结构。在充分欣赏之后,带领学生拿出画板和笔,进行现场写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与观察,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各种花在形状、颜色上的自然美,对花的结构特征产生清晰的认识,创作出的花朵栩栩如生。

二、以实践为本,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生长

美术学习离不开实践,美术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品格是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实践为本,给学生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体验时间,用丰富而深刻的美术实践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

(一)在欣赏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包含了感觉与知觉两种能力,感觉能力是指对物体的形态、颜色、纹理等形式因素的识别能力;知觉能力是指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情感兴趣、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强弱。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观察力、想象力等,去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欣赏是一种以观察为手段的美术实践体验方式,是审美感知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是指从颜色、形状、线条、构图等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比较、理解,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美术欣赏是一种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并存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既要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审美感知,又要教给学生欣赏方法和鉴赏技巧,使学生既能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构图特点、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角度去欣赏、感受作品外在的形式美,又能领悟作品蕴含的内涵美。

例如,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时,笔者在组织学生认识了帽子的基本造型之后,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巴西狂欢节”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狂欢节盛况,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说一说帽子的形状、颜色以及使用的装饰材料,并分析帽子的线条、色彩、图案等元素。这种欣赏活动让学生大开眼界,领略到了帽子的千姿百态,了解了巴西的历史文化,体会了巴西人的原始审美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美术表现能力

艺术表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学生创造艺术形象、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反映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看出学生对美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与技能水平。“造型·表现”是培养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造型·表现”领域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塑造形体,用适当的形式去表达思想和情感,是一种“做思结合”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做”与“思”的过程中,习得美术知识与技能,提升美术表现力。

美术造型与表现活动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只有手脑联动,才能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想象和构思是造型的前提,只有产生好的想法和创意,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只有掌握美术技能,才能塑造出完美的“型”。美术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美术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表现方法,如剪贴、雕刻、捏塑、折叠等。在动手实践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构思设计能力;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汇报想法,组织学生评价作品,提出建议,优化设计,提高作品的品质。

例如,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时,笔者在组织学生欣赏了各式各样的帽子后,引导学生想象,对帽子的造型进行创意设计,画出帽子设计图稿,然后给学生提供卡纸等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帽子。在这样的“造型·表现”活动中,学生通过边做边想,边想边做,通过裁剪、折叠、粘贴等方法,在手与脑的共同作用下,制作出富有创意的千姿百态的帽子,展示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

(三)在改进中提升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美术知识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美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物品的塑造,还是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改进。改进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改进生活用品”是美术课程的一项学习任务,是一种设计活动,是对物品的装饰和美化,是对生活的改善和美化。在“改进生活用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维度进行改进,可以对物品的形状进行改进,也可以对物品的功能进行改进。在“改进”环节,教师可以分层教学:一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二是小组合作探讨改进。多层次的改进设计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丰富学生的创意实践。

例如,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时,首先,笔者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欣赏活动中了解帽子的种类、功能,感知帽子的特点,在比较分析中提炼帽子的装饰元素,认识制作帽子的基本方法。其次,笔者设计了“改进帽子”的任务,对现有的帽子进行改进,形成造型新颖、装饰独特的帽子。在学生独立设计后,笔者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思想碰撞。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结合他人的建议与自己的观点,改进作品。两轮“改进”活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意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以关联为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指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考,将美术知识进行关联,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跨界思考,把不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汲取丰富的养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关联既是一种沟通,也是一种融合,更是一种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联方法、技能、经验,在多维度、深层次的关联中实现思维的进阶与能力的提升。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关联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关联,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帽子”时,笔者在拓展环节设计了参观“帽子博物馆”的任务,引导学生再次领略帽子的美,探寻帽子的历史文化。这种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帽子不仅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展示了一个地方的习俗,还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总之,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颠覆了传统的美术教学目标和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学而.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0,(17):43-45.

[2]魏会.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8):62-6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