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单元教学实践

作者: 管嵘

摘   要:基于主题统整的美术单元教学强调围绕某一主题,把与该主题相关的生活形式、审美创造等整合在具有结构性的序列教学中,让学生对美术形成整体感知和审美,形成育人的整体效应。将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各个要素进行统整,既包括生活要素的统整,也包括学习要素的统整;既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统整,也包括生活与艺术的统整。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将各主题内容和要素进行相互融合和优化组合,让教学内容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产生整体效应。

关键词:主题统整 单元教学 素养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学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综观美术教学,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对教材的细品,疏于对整体背景的把握,尽管每节课都设计了详细的教学环节,但对同一主题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沟通和衔接。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常处于浮于表面的状态,对美术学习形成一种浅显的认知。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体系、目标等方面有具体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让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主题统整的美术单元教学,教师要依托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

一、单元内容重构的环节

基于主题统整的单元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根据主题,进行单元内容重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单元大框架,先确立主题,再搭建小框架,构建各课时学习内容,构建主题统整的单元教学序列。

(一)确立主题

美术教育首先是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构建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是主题统整下单元教学实施的基本导向。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确立主题,如“我和秋天有个约”;可以从集体关系的角度确立主题,如“集体中的你我他”;可以从学习美术技法与要素的角度确立主题,如“牵着线条去散步”“彩泥世界欢乐多”;可以将相似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尝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变序合并

在确立主题之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变序合并,使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为例,教材中第8、12、16课分别为“未来的建筑”“多彩的窗户”“家乡的桥和塔”,这几课之间既有显性的创作素材联系,又有隐性的艺术素养与操作技能联系,笔者将这三课变序合并,组成“我是小小建筑师”的主题单元实施教学。在第一课时“多彩的窗户”,引导学生用纸板和彩纸制作奇特的窗户;在第二课时“家乡的桥和塔”,引导学生了解桥和塔的结构特点,描绘家乡的桥和塔,注意画面的组织,并将这个课时设定为本课的难点;在第三课时“未来的建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画一画未来的建筑,突出它的特点。这种在变序合并中重构单元内容的方式,是实施主题统整下的美术单元课程重构的常用方法。

(三)拓展丰富

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单元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而应为学生拓展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走进春天”为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春天。教师可以将教学拓展为“我爱你春天”的主题单元教学,引领学生从“读、赏、画”等环节进行深度拓展,学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第一课时“赏春”中,引领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感受春的气息;在第二课时“绘春”中,引领学生置身于油菜花海,描绘春的色彩;在第三课时“春景扮亮生活”中,引领学生绘制春的纹样,装饰筝面,勾勒出风筝专属的图案。这种将单课时拓展成多课时的主题单元课程,能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延伸学生的美术学习。

二、单元内容重构的思路

(一)指向不同维度的架构

新课程改革主张让学生在立体丰富的学习内容中达成学习目标。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单元教学,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主题为线索,确立同一主题中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生成”等目标进行多维度呈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元宵节里挂彩灯”时,笔者从文化理解、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三个维度进行分课时目标确立和设计。在第一课时,引领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感知元宵节的习俗,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元宵节的彩灯;在第二课时,将视角锁定在彩灯的制作上,让学生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设计并制作造型独特的彩灯;在第三课时,引领学生进行文创设计,并举办猜灯谜活动。这三个课时内容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向不同的维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有变化又有整体之美。

(二)指向学科知识点整合的架构

基于单元主题统整的单元教学,教师要梳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设计指向多学科知识融合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跨学科思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将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色彩单元“色彩的冷与暖”“画家的调色板”“蔬果的剖面”整合在一起,进行单元统整教学。在课前,笔者带领学生以大自然为课堂,赏自然之景,探色彩之秘。自然界中的蓝天、白云、绿叶美不胜收,这种景中画、画中景的体验,为学生接下来的美术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绘冷暖之调”中,笔者引领学生着力探索秋色之中的冷暖色调。暖色是秋季丰收的果实,是农民辛勤劳作一年的成果;冷色是云淡风轻的蓝天,是滋润万物的溪流,是一望无际的茵茵绿草。笔者引导学生在观察与交流中感受秋色中的冷暖之调,用摄影、绘画等美术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秋天。

在第二课时“享复色之趣”中,笔者让学生进行复色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大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画家,画家的调色盘是如此有趣。笔者引导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调出有趣的复色,经历难忘的色彩体验。

在第三课时“品蔬果之美”中,笔者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品味蔬果的色彩与形状之美。蔬果是大自然的礼物,剖面肌理丰富,色彩斑斓。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能感受到冷暖色调的交融,线条的疏密变化,感受到蔬果别样的美感。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用图案的形式将冷暖色做出两种不同的效果,让色彩赋予蔬果新的魅力。

在第四课时“创植物之书”中,笔者将植物带进教室,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引领学生从颜色、形状和肌理等方面观察各种植物的特点,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让学生通过绘画、剪贴的方式,为每一种植物制作专属的明信片,绘成一本植物百科全书,用文字记录自然界中的冷暖色彩、复色的发现,绘制精美的植物插画。

三、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单元教学的特点

(一)从单点走向“一线多点”的节奏美

节奏是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基于主题统整的单元教学,教师要根据主题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单元中的各个课时进行有序、合理的排列。一方面,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架构承接,由基本认知逐渐上升到深度学习的阶段;另一方面,要考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从初步生发到感情升华的心理认知规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点、线、面”“动物的故事”时,笔者以动物的王国之旅为主线,将点、线、面的内容巧妙设计为探寻动物纹样密码,通过多样的动物脚印,引导学生对脚印进行联想。在此基础上,再着眼于动物整体形态之美的欣赏与创作,将动物造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作为扩展与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从色彩到外形,从平面到立体,从细微到整体形态,从分项学习到回顾展评,再到整个大单元的拓展提升,每一课时都恰到好处。这种教学不仅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从肤浅走向深刻的深邃美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知识基础都较为薄弱,学生对所经历的美术学习常常是初体验、浅认知,难以将技能提升与能力培养、文化理解、情感熏陶等深度融合。对此,教师要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整体性设计、深层体验的教学取代碎片式、岛屿式的教学,让“立体”的课堂空间、“立体”的学习目标、“立体”的学习互动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体验。而教学的深度源于多维度的有效组合,它包括文化的发掘、思维的开阔、情感的积淀,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往往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理想。欣赏教学以单元课的形式进行,能让学生深度感知、深刻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时,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艺术特色不同,只有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军事、历史背景以及人们审美观、价值观的文化成因,才能够在更加深刻的大背景下了解青铜艺术的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课时进行青铜器的文化探究、青铜期的纹样拓印,让学生基于主题统整,进行整体的大单元学习,使学生获得深度的审美认知和全方位的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融合美

多学科融合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关键能力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分析教材,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在基于主题统整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开发资源,重构教学课程,通过学科融合,让学生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并学会迁移。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进春天”时,笔者设计了多样化的拓展课程。首先是颂春之诗歌,引领学生朗诵描写春天的诗歌,让学生在欣赏春景的同时,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是赏春之画作,让学生通过对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符号的解读,感受春天的意蕴;最后是唱春之歌谣,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作者抒发的对春景的喜爱之情。美术学科本就是审美感知与情感表达的学科,多学科融合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主题统整下的美术课堂,是实现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熏陶、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以及情感的生发与升华。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单元教学,教师要安排递进式、有层次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经历多样、整体、多元的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教学单元开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73-76.

[2]彭庆慧.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1):80-82.

[3]袁媛.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4,(1):74-76.

[4]陈志慧.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大单元设计探究[J].少儿美术,2024,(1):15-16.

[5]王明静.解构·重组·驱动:基于任务群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3,(36):79-81.(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体卫艺专项“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c/202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