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劳动教育“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作者: 王情摘 要: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三全育人” 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全面贯彻当前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在幼儿中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幼儿的劳动素养,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内容。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中,提出“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等目标,体现了指向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
基于对相关文献和文件的解读,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幼儿园劳动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其中,劳动观念是指幼儿在劳动实践中,能逐步形成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主要表现为幼儿能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劳动能力是指幼儿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是个体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能了解身边的劳动者,愿意体验、参与他们的劳动,能运用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升劳动效率,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劳动项目。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幼儿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和品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责任感,愿意为他人和集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有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行为。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和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幼儿能在劳动中体验“劳动实现梦想”的快乐,在“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中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品质。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是“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体现了“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指向的“全人”发展的课程定位。由此可见,幼儿园劳动教育和“三全育人”的目标具有融通性。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幼儿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是幼儿园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方向;推进“三全育人”是广大教师重要的研究热点,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方式的特殊性推进劳动教育,应遵循“多向互动”“体验式学习”“以劳育人”的实施路径。
二、在多向互动中实现“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就是幼儿园、家庭、社会 、幼儿的“四位一体”,纠正了传统的仅以“教师”为育人主体的错误导向,将幼儿园各岗位工作人员、家庭成员、社会各界人士、幼儿共同纳入育人主体,拓展了育人资源,变幼儿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同时,转变了原先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的“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固有认知,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幼儿四位一体”的机制,既肯定了“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的育人定位,又符合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幼儿园中,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其时间优势(幼儿在园生活时间较长,利于幼儿的劳动体验)、空间优势(生活化且游戏化的环境空间,支持幼儿的劳动体验)、心理优势(“师幼”之间积极的互动,支持幼儿的劳动体验)、专业优势(各岗位工作人员专业特长和劳动行为能发挥育人作用)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体验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保安等工作,感受他们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学习劳动技能,提升幼儿的劳动情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同时,让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指导,评价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鼓励幼儿参与评价和反思。
其次,以“家庭教育”为例,其育人优势同样明显。在时间方面,家长和幼儿之间有充足的陪伴时间,可以支持幼儿的劳动体验;在空间方面,居家的环境更加温馨和生活化,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在心理方面,亲情带来了最近的心理距离,能使幼儿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参与劳动体验;在专业方面,家庭成员的职业、特长和日常的劳动行为都能很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幼儿园、家庭、社会、幼儿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应是多向的,应能互相弥补和互相促进。比如,部分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的不足,造成幼儿缺失在家庭中的劳动体验,导致幼儿劳动的主动性不足。相比家庭而言,幼儿园各岗位的工作人员的经验更为丰富,可以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与家庭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素养,进而提升家庭的劳动教育观念。另外,社会大环境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能让幼儿融入社会,亲近劳动者,既提升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效率,也提升了家庭劳动教育的效率。
三、在体验式学习中实现“全过程育人”
幼儿园的“全过程育人”体现在“分类(活动类型)、分时(时间板块)、分段(年龄段)”的教育之中。具体到劳动教育的实施,“分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劳动教育类型(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种植与养护、手工制作等),二是活动类型(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两个部分应互相渗透。“分时”是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板块,因每个时段的活动不同,劳动教育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分段”是指对小班、中班、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劳动教育多元化”“劳动教育生活化”“劳动教育游戏化”的原则,了解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的能力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场域中。
一是从劳动教育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教师要整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场域,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的多元体现在“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种植与养护”“手工制作”等方面,几乎涵盖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场域主要是活动室、寝室、户外游戏场地、专门的操作间等。家庭劳动教育的场域主要是卧室、卫生间、厨房等。社会劳动教育的场域主要是专门的体验馆、各种职业劳动场所等,它们均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二是从劳动教育生活化的角度出发。以幼儿园上午的半日活动为例,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劳动体验及其相关要求不同。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晨间劳动体验,主要集中在生活和运动中,劳动类型为“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对小班幼儿而言,其劳动体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年长幼儿的帮助下”进行的;中班的幼儿是从“被帮助”转为“愿意为集体服务”或“独立完成”;大班的幼儿是“完成的效果要好”“能够迁移数学等学习经验,进行劳动”。针对“种植与养护”,小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浇水等活动,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种植记录、使用简单的工具清理枯枝杂草等活动,大班幼儿能娴熟地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三是从劳动教育游戏化的角度出发。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既是幼儿劳动体验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基本的活动形式,与“劳动”密切相关。以角色游戏为例,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超市、餐厅、理发店进行相关的职业劳动体验;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内容应从一个简单的主题发展为多主题游戏,甚至社区类的游戏,体现出“角色意识更为清晰”“角色体验更为具体”“游戏内容更为联合”的特点,在这样的变化中,幼儿的劳动体验会越来越深入,进而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四、在“以劳育人”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晰“以劳育人”的三个层次:即“为了劳动”“关于劳动”“通过劳动”。“为了劳动”是以“提升劳动能力、学会劳动技能”为目标;“关于劳动”是以“获得劳动情感、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获得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为目标;“通过劳动”是以“获得劳动情感、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获得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发展核心经验”为目标。由此可见,这三个层次的劳动教育,是真正意义的“以劳育人”的教育,是“全方位育人”的教育。
针对幼儿园的“全方位育人”,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要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劳动实现“以劳育人”(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以大班活动“小区域,大变化”为例,针对班级区域材料收纳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开展了层层递进的系列活动。首先,让幼儿通过参观其他班级活动区环境,反思自己班级活动区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为“以劳育德”奠定基础。其次,在“活动区规划方案设计”“活动区大搬家”等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学习经验,为活动区的整理与收纳寻找最优的方法,实现了“以劳增智”。最后,在进行“活动区规划方案再优化”活动中,将幼儿的关注点聚焦到“活动区规划的美观性”“材料整合和收纳的新方法”上,能让幼儿对活动区进行再次“搬家”和调整,实现了“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总之,幼儿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尊重劳动人民,端正劳动态度,教师要组织幼儿“自我服务”、为集体服务,参与种植、饲养等简单的劳动,初步认识劳动的意义,初步掌握劳动的技能,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其贵,佘雅斌.指向深度学习的幼儿园劳动教育[J].早期教育,2022,(43):44-48.
[2]闫岩.幼儿园劳动教育游戏化的探索[J].文理导航(下旬),2024,(2):28-30.
[3]纪城.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12):71-72.
[4]崔威葳.寓教于劳优化劳动教育实践的路径探究[J].早期教育,2023,(48):50-51.
[5]张静.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12):74-75.
[6]李容香.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大众文艺,2023,(22):130-132.(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