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思维导图,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贺小君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更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互相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现发散性思维的工具,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好,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图文并重,可以将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可视化,帮助学生进行形象记忆,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思维导图,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进行层次化与简单化的分解,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妙借助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助思维导图,深度解析数学概念

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深度解析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这些基础性概念,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顺畅,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让学生深度解析数学概念,主动融入课堂,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度解析“比例”的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比相等的式子,在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概念时,核心关键词是“比例”,第一个一级分支是“比例的意义”,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与比例的区别;第二个一级分支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三个一级分支是“成正比例的量”;第四个一级分支是“成反比例的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延伸相关知识,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思维导图中呈现比例尺的分类、意义和计算方法等,从而深化学生对“比例”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为学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应用思维导图,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将所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解析它们的内在关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深入,帮助学生筑牢数学基础。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以“简易方程”为核心关键词,第一个一级分支是“用字母表示数”,安排例题:李明今年1岁,妈妈31岁,妈妈比李明大(31-1)岁,当李明2岁时,妈妈(2+30)岁,当李明3岁时,妈妈(3+30)岁,当李明x岁时,妈妈(x+30)岁,搭配相应的练习题;第二个一级分支是“方程的认识”,利用天平引出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的性质;第三个一级分支是“解方程”,主要介绍解方程的步骤和原理,搭配练习题;第四个一级分支是“方程的应用”,安排例题:“一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小时,多少小时以后能够行驶480千米?”让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相关知识,建构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二、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创新教学形式

(一)利用思维导图提问,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借助思维导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指明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方向,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将核心关键词设定为“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绘制思维导图:第一个一级分支是“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下面包含两个小分支,即“圆表示总数”和“扇形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第二个一级分支是“扇形统计图的优点”,即“能够清楚、直观地表示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提出问题:“根据思维导图中有关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大家认为运用扇形统计图能够处理哪些问题?扇形统计图呈现的信息具有哪些规律?利用扇形统计图统计与分析数据有什么优势?”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展开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与探究,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深度学习与探索的方向,进一步夯实数学知识基础。

(二)结合思维导图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特征,大部分知识都以文字、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思维导图则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这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生活化的短视频,以此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比如,一位同学放学后去水果店帮妈妈购买水果,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以下购物信息:“购买榴梿3斤,单价是25元;购买桃子5斤,单价是3元;购买荔枝2斤,单价是18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找出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并解决问题:“购买这些水果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购物情境中主动思考、分析和讨论,亲身经历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突出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抽象、复杂、深奥的学科,对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特别是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抗拒心理与畏难情绪。面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从而更为直观、清晰地认识数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了解两种图形的区别,包括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不同方式,能准确辨别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会用直尺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实物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其次,顺势引出思维导图,利用网状图或树状图,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出来,包括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之处、周长的概念、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等,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最后,提出问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分别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与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水池的长是8米、宽是6米,周长是多长?一个正方形草地的边长是4米,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讨论,助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实现深度学习

(一)科学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数学解题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尝试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解题思路与要点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归纳出解题规律,从而掌握高效的解题方法,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多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思考不同的应用题需要怎么使用方程的方式来解答,训练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以上述解题练习为基础,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解方程的技巧和规律,包括方程的类型、关系以及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应用题的审题入手,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然后确定未知数,进而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对思维导图进行细化,并将等式的性质融入其中,让学生掌握解答方程类应用题的具体步骤。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二)综合应用思维导图,巩固所学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梳理与巩固知识是重要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沟通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多元的训练体系,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巩固有关面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掌握解决面积类习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出示思维导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关联起来:以“面积”为核心关键词,包含的一级分支有“面积与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应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每个分支后,为学生搭配相应的习题训练,要求学生在了解思维导图的内容后,及时把配套练习题做出来,使学生从中找到计算图形面积的技巧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最后,将思维导图与巩固练习整合起来,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巧借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效课堂,还可以将其运用到复习课中,引领学生以思维导图为依托,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的知识架构,对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并搭配相应的训练,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本课的核心关键词是“百分数”,第一个一级分支是“已学知识”,包括分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乘法与除法的计算;第二个一级分支是“基本内容”,包括的小分支有“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转化”“百分数的相关应用题”“税率、成数、折扣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以思维导图形式引领学生复习所学内容,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脉络清晰等特点,可以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价值,将其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与应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更有魅力、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贾琨燕.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4):111-112.

[2]徐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23,(23):166-168.

[3]郭靖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探讨[J].智力,2023,(35):56-59.(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