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大单元教学,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陈烨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明晰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将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运用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结构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

从定义上看,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教学过程。大单元教学能突破课时壁垒与学科限制,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学习意识与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教学目标,通过多元教学策略与大单元教学的结合,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提炼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一)紧扣核心素养要求,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随着大单元教学的贯彻落实,如何构建贴合学生学情、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从宏观角度来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结合;从微观角度来看,教师需要提炼每个单元的“大概念”,明确单元“大目标”,依托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一般而言,衡量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否科学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是否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学生在阅读本单元的文章时不仅要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词,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观察自然风景描写,感受自然景色的变化,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基于单元特点,笔者拟定了单元教学目标:(1)品味、积累、感受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静态描写、动态描写;(2)归纳作者的写作顺序,构建完整的写作框架;(3)结合实际生活,描写身边的自然景色。单元教学目标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语文专业知识,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基于这一系列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要紧扣单元文章内容,拟定具体的课时目标,以明确教学重点,明晰单元架构,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被有序地划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大单元教学要兼顾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情况,整合、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明确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收集课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无论是文章阅读,还是后续的口语交际、写作训练都离不开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流传已久,大多数学生都在生活中听到过或接触过,对民间故事较为熟悉,并且有一定的好奇心。针对这一情况,首先,笔者将口语交际的讲解进行迁移,通过“民间故事会”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紧扣单元主题,依次引导学生阅读《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最后,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顺序、整合教学资源,能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贴合教学板块,提升学习能力

(一)优化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以课文为主要载体,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每个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会留下自己独有的“印记”,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紧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在丰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阅读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编选的课文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些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对此,教师可以将本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引领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培育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群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立足于文章的情节,并思考:“鲁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物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借助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的分析,学习鲁迅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积累有效的阅读与写作经验。

(二)优化写作教学,强化观点输出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由此可见,语文学习是知识输入与输出的集合,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而写作是输出的途径。因此,在贯彻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优化写作教学,引入读写结合的方式,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学习写作手法、技巧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编选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内容均与文化习俗有关。对此,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练笔”的活动,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讲解《北京的春节》时,笔者要求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明晰问题:“作者描写了哪些节日?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节日的?”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厘清了文章结构,明确了文章主题后,笔者鼓励学生依托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以及这个传统节日的风俗。这种“小练笔”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文章结构,又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将课文知识转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三)拓展阅读素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从教材内容来看,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点。然而,受诸多要素的影响,课本中的文章篇幅有限。因此,单纯的教材内容阅读无法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拓展相关的素材,引领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技法,并借助丰富的口语表达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词,还要学会阅读古典名著,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1)完整阅读一本古典名著,制作故事梗概;(2)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精讲。考虑到任务的难度,首先,笔者给学生拓展了四大名著的相关内容,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四大名著的基本情况,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其次,引入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及时与同伴交流感想,共同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从口语表达的角度出发,借助本小组的成果展开某一章节的精讲。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口语表达由于其独有的特点,被教师视为知识输出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阅读活动与口语表达任务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三、重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评价

(一)引入多元评价策略,提升评价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评价主体。然而,随着大单元教学与“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诉求。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多元的评价策略,实现过程式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融合,提高评价效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为例。从单元教学内容来看,本单元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前期的预学阶段,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开国大典前夕的诸多历史事件,让各学习小组将具体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其次,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科学评价自己的学习,还能从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从而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最后,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采用“方法+引导”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并通过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活跃课堂氛围

大单元教学包含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融入大单元教学,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并重构评价体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原则,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的评价。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均是有限的,因此,在评价开始前,教师要设置评价的标准,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确立标准,指明方向。通过评价标准的展示,学生既能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又能根据评价标准审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评价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教学为例。在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之前,笔者先展示了写作要求:“在介绍某处文化遗产时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收集资料,明确写作任务的主题;(2)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描写;(3)厘清叙述顺序。”在后续的作文点评中,笔者随机挑选了三篇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与打分,帮助学生将写作要求转化为评价标准,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种评价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长期且系统的训练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芳芳.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学周刊,2023,(26):109-111.

[2]陈灵丽.核心素养导向引领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学周刊,2023,(16):130-132.

[3]谭梅,范月.推进多元统整,指向深度学习: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J].四川教育,2023,(10):26-27.

[4]余深玉.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教师,2023,(12):102-104.

[5]沈慧君.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学苑教育,2023,(16):57-58,61.(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