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让德育落到实处

作者: 王蕾

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标识,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对滋养儿童的灵魂、健全儿童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发展,将红色资源与红色精神融入德育工作之中,能让红色基因在儿童的血脉里流淌,让儿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成为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基因 革命精神 德育

针对教育,我国倡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等良好的品行习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开展小学教学工作时,许多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形成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提出,让教师认识到了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参与革命斗争凝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饱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好对学生红色基因的渗透,有效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以环境熏陶

(一)营造环境,润泽儿童心灵

人们常常将教师比作园丁,将儿童比作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班级就是儿童成长的花园,花朵会在花园里成长,主动从花园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亦如此,他们会主动与教室内的环境进行互动,汲取环境中的养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渗透时,教师不妨先进行教室的“装饰”,引导学生在室内墙壁张贴相关图画、名人名言等,使学生获得环境的熏陶,汲取精神食粮。同时,要组织学生定期更换室内“装饰”,避免学生形成审美疲劳,降低与环境进行互动的积极性。

比如,在设计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课堂环境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打造“隐性”环境,浸润儿童的灵魂。首先,为学生布置“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收集与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相关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图文画报”等任务,请学生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收集资料,为之后进行教室的“装饰”准备素材。其次,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你们想如何‘装饰’我们的教室呢?”鼓励学生根据教室的结构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教室内开辟红色一角”,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对收集的名人名言进行筛选,进行条幅的制作”。最后,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任务,使教室散发出“红色”光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室的“装饰”,能有效营造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真正获得全面成长。

(二)引起家长关注,实现携手共育

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教师的职责,还是家长的责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是儿童心灵的港湾,只需要负责儿童的温饱即可。因此,他们较少关注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助长了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家庭、学校都是孕育儿童的摇篮,家长的行为举止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引起家长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并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瞻仰烈士陵园、观看爱国电影等,让孩子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呵护下形成高尚的品德。

比如,“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有效形式。在开家长会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社会新闻呈现给家长,引导家长认识到儿童缺失红色基因的现象,主动发出“如何做好红色文化的渗透,帮助儿童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的问题。面对家长的疑问,教师可以向家长提出“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领儿童瞻仰烈士陵园,使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红色文化。同时,还可以与儿童一起观看红色电影,探讨电影中的主人公……”等建议,促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红色教育。

二、增强体验

(一)引入多媒体技术

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具有强烈的抽象色彩,在德育过程中,如果教师仍采取口述、说教等传统教学方法,就会影响儿童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具有对红色文化进行外显化处理的优势,能够利用直观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画面唤醒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激活儿童的多种体验,带给儿童更加震撼的学习感受。对此,在将红色文化引入德育工作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组织儿童进行影片、歌曲的欣赏,以便儿童在直观情境中汲取革命精神。

比如,为了让学生直面感受战争岁月的艰苦,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笔者特别收集了《映山红》这首歌曲的音频文件,以及《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影音片段,为后续打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在开展活动时,首先,笔者设计问题:“你们听过这首歌曲吗?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呢?”伴随着美妙的歌声,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画面,初步感知其中的情感。其次,引导学生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下面让我们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看看电影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将目光放在影视片段上。最后,在观看电影之后,再次提出问题:“电影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为什么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引导学生指出潘冬子的坚强勇敢,主动将潘冬子当作榜样,学习潘冬子身上的革命精神。

教师借助视听媒介,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画面,能有效简化红色文化的渗透方式,促使学生在调动视觉与听觉的过程中,主动将影片的主人公当作学习的榜样,实现了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自主收集故事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观众”,直接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显然,这种教学方法过于理想化,难以收到德育的效果。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迅速抓住儿童的目光,增加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巧妙地依托故事,引导儿童感知革命历史,探寻红色基因;应鼓励儿童在网络中检索革命故事,并化身为故事的讲解者与分享者。

比如,在设计“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时,首先,笔者为学生布置“利用互联网收集红色故事,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革命精神”的任务,请学生在互联网中输入“红色故事”“革命故事”等关键词,针对网页中出现的信息,主动分析各个红色故事中主人公的精神与品质。其次,提出问题:“你们都在课下收集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化身为故事的讲述者,来为大家分享吧。在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选出今天的故事‘小标兵’,好不好呀?”学生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并简单地介绍自己的想法。最后,为学生创建表现的平台,鼓励学生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让学生深入感知革命英雄的艰辛不易与奋勇向前的精神。

三、巧设活动

(一)创设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一种系统性、目的性极强的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形式相比,主题活动的结构更加完整,更能收获预期的教育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时,教师可以围绕红色文化设定学习主题,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德育实效。

比如,在设计“我心向党”的主题活动时,首先,笔者确定主题活动的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经过。(2)为学生设计合作互动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党的接班人。其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我心向党”的字样,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并播放国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革命英雄浴血奋战的过程产生兴趣。再次,提出“你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过吗?”等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探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最后,设计知识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成立初期重要会议等知识的印象。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立足革命历史的相关元素,为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并进行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的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题活动如同加速器,能让红色基因的渗透更快落到实处。

(二)引入趣味活动

对儿童来说,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强化记忆,趣味活动形式能放松心情、增强动力。而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无疑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对学生渗透红色文化时,教师可以结合红色历史,为学生搭建故事平台,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活动。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时,笔者引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活化了德育的方式。首先,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根据红军长征经历改编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经过。其次,为学生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我们一起还原红军长征的历程,深刻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吧!”并为学生创设“探索水源”“翻越雪山”“踏过草地”等场景,强化学生对角色扮演的体验。最后,在学生完成角色模拟后,搭建表演平台,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又加深了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印象。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依托长征的故事,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促使学生深刻感知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角色扮演的趣味活动,能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主动地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拓宽学习空间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的场所只能在室内,也只能在室内开展教学活动。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教育思想,鼓励教师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感知。在德育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让学生实地感知革命英雄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

比如,在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时,首先,笔者与红色教育基地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协商具体的德育方案,为学生的参观活动做好铺垫。其次,在学生从学校出发前,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外出实践中遇到伤害。最后,借助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表达出对革命英雄的崇高敬意,进而自觉传承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主动与社会组织进行联系,为学生协商德育方案,并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社会实践活动,能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在当下,加强红色教育,帮助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应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渗透放在关键位置,主动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活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红色文化,让学生自觉形成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美好品格。

参考文献:

[1]孙连盛.小学德育中的红色文化渗透及途径建构探究[J].读写算,2019,(15):35.

[2]虞温妮.小学红色基因传承的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2022,(7):6-9.

[3]郭小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小学德育现代化管理模式[J].家长,2021,(27):52-53.

[4]蒋小波.活用地方红色资源,延展学校德育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3,(5):71-72.(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