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策略
作者: 刘毅夫摘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立体化教学设计,能够为课堂注入无限活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多重的学习感知和体验。在立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属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训练等视角出发,提升“教”与“学”的契合度和匹配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立体化教学
作为高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学科具有高速度、智能化、程序化的特点。针对这一学科属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要进行多维探索,引入立体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探知文本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展开全方位的解读,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在对教学环节进行立体化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兴趣点、学习基础、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梳理、探析,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时,拓展教学时空。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学习维度较窄,思维缺乏深刻性。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度理解所学知识,开阔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目标导向,对接学生的学习基础
高品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让学生生成学习能力、思考意识。学习目标是核心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目标清晰,学生的学习探知才能更加精准。构建高品质的课堂,教师要从教学的基本环节着手,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让学生以目标为导向,调整学习方式,发散学习思维。教材内容通常是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单元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高中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对单元主题展开分析,从整体和局部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延伸到具体的知识感知和思考,从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包含诸多要素,面对多元化的认知要素,教师要从宏观上进行掌控,筛选学习重难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算法与程序实现”时,面对崭新的知识学习,学生通常有点不知所措,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先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1)围绕项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分解,设计问题求解方案。(2)掌握Python语言基本知识与编程方法,能编写程序实现简单问题的求解。(3)通过解决项目问题,掌握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迁移解决其他问题。”对此,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与教材给出的目标,给自己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目标的展现能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思路,将学习引入正确的轨道。
二、文本探析,聚焦知识的独特属性
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在感知、品味、挖掘文本的基础上完成。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和参考,对学生具有正向引导作用,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知的依据和凭证。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需要依托教材。因此,深度解析教材文本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学生眼中,文本是独立又鲜活的,极具吸引力。要想掌握知识,必须吃透文本,对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以成人化的视角对文本展开解读,然后将自己的分析、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真正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具备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习活动真实发生。
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属性,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构建认知体系的基石。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精准把握学习重难点。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圈点相关内容。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他们很快就能完成。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文本内容与自己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此时,为了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读完教材后,你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让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以提问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与探索中,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让学生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本身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能对文本形成独特的认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两个层面。理论知识学习既是基础,也是实践操作的有效保障。探究文本就是完成理论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载体,梳理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实践操作训练扫除障碍。
三、资源整合,丰富学科内涵意蕴
教学效果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综合反映。要想构建高品质的课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具有整合意识,对课堂教学涉及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考量,设计出契合度高、适用性强的教学方案。教材、教辅材料等都属于教学资源范畴,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新课程改革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将学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师生关系和定位要有清晰的认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学习信息,并进行有效重组,让学生在多维探索中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必须给出清晰的导向,尤其要给出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以此为基点,进行多维关联,找到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信息与知识”时,这节课的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数据、信息的相关概念,并厘清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学生高效掌握文本内容,教师不能单纯依靠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必须借助具体化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据和信息,包括定义、案例以及相关图片。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传送到线上平台。这种展示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融入课堂学习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以任务为线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引,能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为高品质课堂的呈现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呈现出丰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
四、梯度训练,拓展开发学习时空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之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只学习理论知识不进行实践操作是不可取的,只进行实践操作而不学习理论知识也是不行的。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关联意识、梯度意识,关注学生在学习认知、兴趣点、认知增长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具有梯度性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尤其是在教学引导和实践训练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训练任务,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和进步。
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盲区”,这是正常现象,要想消除“教学盲区”,教师必须发挥实践训练的功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内化知识,实现认知迁移。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认识人工智能”时,笔者对相关知识点展开讲解与分析,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设计了训练活动,为学生展示了四个难度系数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教师从教学现状出发,破除传统的训练形式,以梯度训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五、创新评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起到调节、反馈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评价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评价就是鼓励或批评学生,在教学中评价不重要,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评价看似简单,实则具有丰富的意蕴,它既是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科学描述,也是师生行为细化的呈现。借助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行为、思想,为课堂教学确定方向。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单一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因此,教师要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评价形式,捕捉评价契机,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学生自评、互评都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完善,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习品质。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算法与程序实现”时,教师可以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程序相关内容。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教师可以用案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程序及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总结相关知识点。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表格,从语言表达、准确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最后采用打分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新颖独特的评价形式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让课堂教学朝着更高层级迈进。在多元评价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能得到大幅提升。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引导学生互评,给学生创设学习交流、思想碰撞的机会,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展示自我,使学习活动的价值得到质的提升。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有所得、有所悟。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改革为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提供了方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从这几个维度出发,精准把握教学方向,从立体化的视角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逐渐构建系统思维,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丽欧.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0):31-35.
[2]胡熙妍.提高“真实性学力”的实践探索: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概念“数据”的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1):48-51.
[3]赵明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2):30-33.
[4]郭柳燕.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原则与策略[J].亚太教育,2023,(24):74-77.
[5]王晓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50):14-17.(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