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思政教育团队的建设

作者: 漆智辉 林传炜

摘   要:自“双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来,虽然中小学思政教育得以进一步推进,但是存在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对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挖掘不深、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是关键。对此,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强化团队领导力量,制订科学的团队目标,加强团队协作,搭建团队协作平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关键词:“双新” 思政教育 团队建设 教育管理

“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突出德育为先,强调课程的育人导向。自“双新”实施以来,中小学思政教育得以进一步推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综观当前的课程思政教育情况,存在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对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挖掘不深、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一所学校能否有效落实“双新”,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是关键。本文探究了“双新”背景下思政教育团队的建设,以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人才支撑。

一、顶层规划,强化团队领导力量

课程思政是“双新”凸显的概念,课程思政要求无论什么课程,都应挖掘其育人因素,发挥其育人价值。在“双新”背景下,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时,要优化顶层规划,强化团队领导力量,强调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学校应以思政教研组为核心,辐射其他学科,让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互相沟通学习,打造全校性的课程思政教育团队。

一是明确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相比其他学科教师,思政课教师在德育方面更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显著优势,在课程思政教育团队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积极探索立德树人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渠道。思政课蕴含着最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他学科课程也包含诸多的德育元素和资源,如语文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培育等,这些同样具有育人功能。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不只是服务于某一门课程,这些资源可以相互借鉴、综合运用。学校应提倡跨学科的教研,鼓励思政课教师踊跃参与其他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二、有的放矢,制订团队目标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之一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学校可以遵循SMART原则,制订团队教育目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SMART原则是一种目标设定的方法,它将目标分为五个维度: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限的(Time-bound)。各学科教育团队应根据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体系,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育人责任。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时,还应弘扬“敬业奉献、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实行“大教研”、线上线下联动教研,鼓励团队成员互相探讨新课程、新教材的具体实施步骤,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三、多管齐下,加强团队协作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是协作学习。“双新”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领会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思政教育团队的协作学习。

一是组建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成员可以涵盖不同学科的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并在全校范围内辐射、带动更多教师思考并践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让各学科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思政教育。

二是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跨学科课题研究。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和音乐课教师联手开展主题式教学研究;可以和英语课教师合作,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挖掘凸显德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营造“人人重德育、科科有思政”的良好教研氛围,还能从理论高度、实践层面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三是研发和完善思政校本课程。学校要结合地方实际以及校情、学情,注重挖掘德育内容,从不同学科角度研发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思政校本教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思政教育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课程思政的资源库,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

四、深度协同,搭建团队平台

一是完善团队评价机制。学校可以制定精细化的考核管理制度,设置专项补助津贴,激励思政课教师跨学科教研,指导其他学科教师的课程思政。在考评时,要将思政课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情况纳入教学绩效考核体系;在评奖、评优时,对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

二是搭建成长平台。学校可以组织思政教育团队开展与时俱进、方式多样的培训,让教师紧随教学改革步伐,高效率学习新课程、新教材,提升团队教育实力;可以组织同课异构、教师技能大赛、课程思政“双新”教学展示、大思政课教学观摩等活动,让教师既在理论层面有收获,又在实践中反思、在观摩交流中共同学习与进步。

五、共享经验,丰富团队资源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要重视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首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沙龙,让思政教师与其他各科教师分享自己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次,学校可以建立思政教育学习组织,让每位成员共同学习、共享经验,从而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都明确思政育人的要义,掌握学科育人的方法。最后,学校可以组织师生联欢、师生运动会等活动,让思政教育团队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观察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

例如,衡水中学在每个周末都会举办学生讲坛,内容从改革开放的生动案例到模范典型的感人故事,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将爱党、爱国的情怀悄然植入心灵。衡水中学师生还自编自导了多部舞台剧,展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精神。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思政教育团队的凝聚力,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让思政教师有意识给学生做出表率,把品德修养融入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惺惺的人;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出表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师的这种境界必将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秦静姝,王书灿.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一流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1,(24):82-83,92.

[2]王京华,韩红梅,崔鑫.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师团队建设实践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2):139-142.

[3]陈海燕.基于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2,(4):43-44.(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