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作者: 吴琳兰

摘   要:古诗词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祖国风光和大好河山的内容,这些古诗词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资源,能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抽象知识到具象画面的转变,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的本质,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 初中地理 地理现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初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古诗词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生活与社会的思考,其中很多诗词以独特的手法描述了地理现象与自然风光,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全面解读地理现象,认识地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能的共同发展。

一、利用古诗词巧设疑问,导入新课内容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被看成“副科”,始终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只有设计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新课导入环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导入新课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古诗词名句。其次,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每当提到‘江河’这个词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东’这个方向?”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认真听完这节课,因为答案就藏在即将学习的知识中。通过古诗词进行设问,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最后,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本课地理知识,能了解到我国的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并且呈现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妙用古诗词特点,检验地理现象

初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古诗词本身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述了四川盆地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在夜晚下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古诗词作为点缀,让原本枯燥无趣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和具体,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

我国是一个深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国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季风分别是夏季风和冬季风,冬季风来源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夏季风来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时,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然后以此作为背景,引入一些古诗词作为点缀,让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内容,感受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显著差异。比如,“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等,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学生能感受到冬季风带来的寒冷、干燥的气候。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实则是夏季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因此,杨柳无法在关外存活。影响气候的原因有多方面,地势是其中之一,高海拔的地方比低海拔的地方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由于山上气温较低,山上桃花比山下桃花开得晚,所以才出现了诗句中描述的自然景象。

三、发挥古诗词拓展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体现出教学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原则,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发挥古诗词的拓展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教学拓展与延伸,结合地理常识,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例如,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嵩山等是我国著名的山岳,这些山岳的存在,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这些山岳,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收集与山岳有关的古诗词,将自己收集到的古诗词分享给其他同学,让学生在素材分享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为后期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泰山的巍峨和壮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能让学生了解“当局者迷”的哲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能让学生认识到黄山的巍峨。将古诗词作为拓展知识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我国山岳、地形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让学生在诗句的鉴赏和诵读中,切身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和壮观,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巧妙运用古诗词特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实施,明确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借助相关古诗词的运用,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总结和归纳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的课堂教学总结与回顾能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展开系统的回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相关的古诗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透过古诗词认识地理知识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复习质量。比如,在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准确说出古诗词中描写的天气和气候。这些诗句对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能够独立解读诗词内容,很快就能回答出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还丰富了文学知识,实现了跨学科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认识地理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陈沈逸.挖掘古诗词中地理信息,让初中地理课堂更优质[J].新课程导学,2021,(6):31-32.

[2]谭维河.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初中古诗词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5):20-24.(作者单位: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