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法在低学段思辨性阅读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蔡娜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尤为重视,小学低学段是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培养的最佳时机。“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辨方式,它指的是对文本的梳理、对比和分析,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表达。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巧妙利用文本,结合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形式、不同路径去比较阅读文本,发现文本内容的趣味点和思辨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思辨性阅读落地生根。
关键词:比较法 低学段 思辨性阅读
“思辨”是在观察和感知中产生问题,在比较和分析中辩证思考、推理、表达的过程。如果把思辨性阅读比作一棵大树,阅读就如同树根,思辨就如同树杈,合理判断就如同树叶,“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小学低学段正是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好时机,要想培养低学段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了解低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低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低学段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也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自己看过或经历过的事比较感兴趣,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觉思维一般,通常依靠直观的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比较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对直观事物的了解,思考不深入、不全面。另外,低学段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字词讲解,忽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思辨意识不强,思维发展滞后,学习兴趣不高。
二、低学段学生的阅读特点
为了寻求适合低学段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方法,笔者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约有30%的学生喜欢边阅读边画线;60.95%的学生喜欢角色表演;40.48%的学生能边读边预测后面的故事;20%左右的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回顾阅读内容。
通过分析比较,笔者发现低学段学生更喜欢看插图,边读边想象。然而,低学段学生的阅读处于自我体验阶段,思维水平、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三、低学段思辨性阅读的培养目标
对于思辨性阅读,低学段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有趣点和异同点,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学会辨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提问、勇于分享,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基于低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特点,笔者发现“比较”这一策略非常适合低学段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辨方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开始,也逐渐编入“思辨性阅读”的题目,而且重视“比较”这一策略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中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思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比较法在低学段思辨性阅读中的有效运用
(一)文本形式的比较
低学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思辨性阅读“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因此,教师可以从字词、句段、插图等着手,引导学生发现阅读内容的趣味点和思辨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思辨的习惯。
第一,字词推敲。字词推敲,即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词语的表达形式做出理性的评价和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文中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的,而看见乌龟则是“追上去”的。笔者这样进行词语比较:“‘迎’和‘追’两个字可以互换吗?”这样设计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学生领悟到,小蝌蚪和鲤鱼是面对面碰上的,所以用“迎上去”;乌龟和小蝌蚪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所以用“追上去”。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句型辨析。句型辨析,指的是比较、分析不同句型,体会不同句型的内容、语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要的是葫芦》中有一句话:“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该反问句语气很强烈,此时,教师可以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将原文换成“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并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句子语气的不同。通过简单的句型辨析,教师让藏于文本背后的内容轻而易举地“浮出水面”,学生理解起来轻松,思辨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插图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配有色彩艳丽的插图,这些插图极具情节美、色彩美、构图美,如果将这些插图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例如,《小马过河》一文配有三幅插图,每一幅插图都和文本内容有关。在通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这三幅插图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学生将插图与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匹配,不经意间就提高了思辨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路径的比较
入选统编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很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能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兴趣,统整课后习题,以问题为载体,启发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比较、归纳,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首先,联系生活进行比较。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和探究,并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任务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你觉得‘大’好还是‘小’好?”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仿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成长的快乐。
其次,结合兴趣进行比较。低年级学生对很多事物有了初步的看法,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对文本进行分析、辨别,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童诗,它既有趣味性,又有科普价值,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哪个动物小画家的画?并说一说理由。”从而把观察和说理融为一体,充分增强了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锻炼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依托习题进行比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思考题基本体现了以上要求,还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例如,《一封信》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并说一说更喜欢哪一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结果,从而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快乐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梳理课文、展开比较,分析相关内容,提高思辨能力。
总之,“比较”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策略,在小学低学段的思辨性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单一的问题引向多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发现文本内容的趣味点和思辨点,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让思辨性阅读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王自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一学段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J].七彩语文,2022,(24):9-12.(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策略的指导研究”(立项编号:C-c/2021/02/1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