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作者: 戴苏华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不仅强调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还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要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减负”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机统一。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双减”政策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双减”政策下,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提出带有一定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做法。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充满兴趣,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语文知识,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语感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以及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和口语表达活动,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还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在日常管理中,教师要坚持生活化教育,融入自己的爱心、耐心与真心,激励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字和语言的技巧,还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深入感知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人类的共同情感,培养同情心、理解力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人文关怀。最后,语文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个性和价值观。
(三)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这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经典作品包括文言文、古诗词、传统戏曲等,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体验,明确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经典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双减”政策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情境具有直观、形象、动态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时,首先,教师可以从外部环境入手,在教室中布置以“秋天”为主题的小型展览,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学作品、手工作品等,营造出秋天的浓厚氛围,让学生深入感受秋天的美丽。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加秋天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主题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和启发;还可以组织课内外的写作比赛,让学生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可以举办朗诵会,包括诗歌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朗诵等,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朗诵,展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诵会,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还可以培养自信心和演讲能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视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知识。除了互联网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绘本和故事书作为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小学语文相关的故事和绘本,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以经典童话故事为题材的绘本,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故事情节相关的文本,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教师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封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谈论信中的情感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信的主题所引发的情感反应。这样能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并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除了课堂讨论,教师还可以选取课外文学作品,引领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广泛,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喜欢写作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写作比赛或创作分享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指导,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导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积极探究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贾圆圆.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苑教育,2023,(31):28-30.(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九合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