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 肖祖坤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师应尝试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改善教学状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笔者主要描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谈一谈自身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小学教育 数学教学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中,“教”指“教学目标”,“学”指“学习结果”,“评”指“形成性评价”,而“一致性”指的是基于教学改革背景,三者彼此配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渗透“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确保教学活动质量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理应考虑“教的原因”“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教的程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迁移”和“学习程序”。“评”指的是“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和预期学习目标展开评价,指出学生现阶段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三者应保持协调统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得知,教学工作应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也就是“学生需要掌握怎样的知识(目标)”“教师如何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评估证据)”及“怎样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的过程中,首要工作便是明确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任务。接着,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完成信息收集,对评价结果展开分析,并重新思考目标是否达到预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如果教学活动失去了方向,教学工作就很难正常推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情况。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仅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仅参考教材内容,对其他因素有所忽视。教师普遍从自己的个人教学经验切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导致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如此一来,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教学评”占比不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三者应具备均衡性。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其中,多数教师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教”的层面上,而“评”的占比非常少,忽视了评价的作用,也不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三)学习路径不清晰

教师在完成目标设置,确定评价任务之后,应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是渗透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为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教师要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数学课堂都存在教学问题设置过于零散、活动缺乏秩序、教学内容单调的情况,使得教学变得较为低效。之所以会有这种状况,是因为很多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做到深入把握,忽视了各类教学问题彼此之间的联系。对此,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路径更加清晰。

三、“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设置教学目标,将目标进行分层,并和学生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三个教学目标,其一是知识目标,也就是学生要做到认真读题,将重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依靠对应的数量关系完成解答,并做好验算工作。其二是能力目标,也就是学生要依靠各类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试着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三是感情目标,也就是学生要尝试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时,教师必须思考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学到什么?怎样学能够效率更高?还有什么内容学生没学会?学生的进步体现在什么地方?”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图文信息,并形成新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将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列出对应的算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判断学生能否发现题目包含的多余信息,以及能否选出最佳的解题方式。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有限,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自然会感到有困难。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单独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参照,有前进的方向。通常来说,学生学到哪里,教师就应评价到哪里,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总结,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先展开小组探究,之后选择一个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若有错误,全班学生可以一起为其纠正,若正确,则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参照教师的即时评价,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

(三)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科学性

当学习目标进行分层,评价活动也随之分段后,教师就可以专注于教学内容的改善,争取让“教学评”三个部分都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现在有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用剪刀剪掉一个三角形之后,其内角和有没有变化?”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绘画和计算,验证个人猜想。随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自主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在剪去一个三角形之后,看一看剩余的图形是什么样,其内角和有没有改变,再总结规律。通过这一模式,教师就能时刻将问题作为核心,促进教学评的一体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再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导入时准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并将它们摆在讲台上。学生看到模型之后,立刻产生了兴趣,教师此时可以提问:“大家仔细看这些模型,试着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形状与之相近的物品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很快给出答案:“电视柜、书柜、书本、课桌、砖头的形状都与它们相似。”接着,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呈现两类模型的三维图像,通过旋转和移动,让学生全面观察并思考。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主制作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持续创新,教师要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优化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妍,陈培英.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J].学苑教育,2024,(2):43-45.

[2]吴晓云.“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10):10-11.

[3]刘甲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3):119-121.

[4]孙金宝.“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2):32-34.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水西赤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