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活动,助力学生数学学习

作者: 岳璐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活动化教学走进了数学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实践性、生活性、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教师应摒弃以往机械“灌输”的做法,为学生引入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

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复杂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学习的需求,加上教师在教学中以机械“灌输”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深刻,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而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将知识学习融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升华。

一、引入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钟爱的活动形式之一,能让学生改变学习数学的态度,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为学生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进行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引入游戏活动,可以将单调无趣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以教学算“24点”为例,在教学中,首先,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10张扑克牌(数字从A到10,A表示1)。学生都感到好奇,不知道带扑克牌干什么。“这堂课我们将用扑克牌来玩游戏,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参加?”学生听说要玩游戏,立即来了兴趣。其次,笔者宣布游戏规则:同桌两个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从准备的10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两张,另一人从准备的10张扑克牌中任意抽一张,合在一起就是3张扑克牌,能得到牌面上的三个数字,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运算,谁先算出结果等于24谁获胜。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参与其中。最后,在学生玩熟练后,笔者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让同桌两个人各抽取两张扑克牌,合在一起就是4张(4个数),同样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运算,谁先算出结果等于24谁获胜。在游戏中,学生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利用趣味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数学被誉为“科学的皇后”,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对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认识世界,进而学会提炼数学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首先,笔者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自己小学6年来的身高变化情况吗?对这个问题,学生没能够立即回答出来。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家后,向父母了解自己在各个年级的身高情况,然后将相应的数据记录下来。其次,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身高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看一下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很快就制作了“折线统计图”。最后,让学生对照统计图说一说,从几岁到几岁的身高增长最快,从几岁到几岁的身高增长最慢。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丰富了情感体验。

二、引入活动化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索

(一)设计探索活动,促进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引入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做到眼中有学生,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会从多个方面与角度思考问题,获取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首先,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多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有关;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宽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既和长有关又和宽有关。笔者并没有立即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准备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长方形,并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在围长方形的过程中,自己一共运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围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最后,让学生集体进行汇报,将相关数据整理出来,观察相应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顺利地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参与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设计合作活动,培养协作意识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很多时候,学生很难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要想推动学生的学习,教师就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群策群力,突破所学知识的难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所学内容的难点与疑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好各个小组,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鼓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互相交流。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知,笔者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光盘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其次,让小组成员拿出课前准备的相应物品,想办法测量出圆形物品的周长。这个问题让学生犯了难,因为先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有顶点,很容易进行测量,当圆由曲线围成时,没有顶点,给测量带来了难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小组成员想到了“绕绳法”,就是用绳子将圆形物品绕一周,绕一周的绳子就是物品的周长;有的小组成员想到了“滚动法”,就是将圆形物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滚动的距离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最后,笔者让学生测量圆形物品的直径,再用相应的周长除以直径,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三)设计反思活动,实现辨伪存真

反思性学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再认知,从而洞悉知识的本质,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学生出现模糊认知甚至错误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直白的讲授方式,为学生设计反思活动,让学生经历反思学习,在反思中进行改进与调整,达到辨伪存真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王大伯找到一块长方形木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如果将长方形木板锯成两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每块正方形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先算出原来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120厘米,然后乘2,算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为240厘米。因要将长方形分成两个正方形,并且两个正方形完全相同,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也就是120厘米。对学生计算的结果,笔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评判,而是让学生进行反思:“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应该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边长,于是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动手做一做,看一看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学生很快发现原来的结果是错误的。

三、引入活动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应用操作活动,训练数学技能

数学教材内容涉及很多的生活化元素,针对这些资源,教师可以进行充分的应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设计操作活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将遥不可及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事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更好地积累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弥补学生学习的短板,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知识转为技能,让学生形成更加牢固的知识体系。

以教学“角的认识”为例,很多学生不清楚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在教学中,首先,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用两根吸管、一根图钉(吸管与图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很容易就能找到),做一个活动角,然后拉动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其次,在学生制作好活动角之后,让学生拉动活动角,学生会发现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但两根吸管的长度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发生改变。最后,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关系,但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应用实践活动,凸显学习价值

当前,“综合与实践”被新课程标准提到了新高度,凸显了“综合”与“实践”两个特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多数学教师对此领域关注度不高,存在目标不明确、实施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教学方向偏离,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感悟知识的真谛,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走近数学、感受数学、学习数学。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首先,笔者拿出了一个土豆,问学生:“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都愣住了,因为土豆的形状不规则,无法通过计算得出体积的大小。其次,让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从内部量出底面直径,然后将适量的水倒入这个容器之中,测量出水面的高度,再将土豆放入其中,注意水不能溢出。这时,测量水面的高度,将第2次测量的高度减去第1次测量的高度,可以得出两次的高度差。最后,用玻璃容器的底面积乘高度差,就可以算出土豆的体积。这样的实践活动,完善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应用活动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入活动化教学,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芳芳.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83-186.

[2]吴伟民.浅析活动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2,(11):138-139.

[3]郝高玲.活动引领  水到渠成: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J].名师在线,2021,(25):20-21.

[4]陆丽芳.活动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1,(6):36,43.

[5]余婷.活动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3):56-5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