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点”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 吴磊摘 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阵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教学仍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学中,教师应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构建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的生长点、思维的进阶点为立足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强劲动力,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扣“点”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破教学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沿用“机械”的讲解模式,面面俱到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数学变成“听”数学,参与性不强,对所学知识难以做到透彻理解。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扣“点”教学;应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应立足学生学习的实际,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能力。
一、扣“点”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索
(一)扣住“兴趣点”,激发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既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可行方式之一,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粉笔+黑板”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目标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应用便捷的手段和直观的素材,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形成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笔者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地主,他有两块土地,一块是长方形的,一块是正方形的。长方形土地的长是80米,宽是45米。正方形的土地边长是60米。地主将长方形的土地分给了大儿子,将正方形的土地分给了二儿子,大儿子觉得地主分得不公平,认为自己的土地比二儿子的小得多。同学们,你们觉得地主分得公平吗?”提出问题后,学生开始争执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分得公平,有的学生认为分得不公平。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思考,有的学生提议可以分别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然后进行比较,如果面积相同就公平,如果面积不相同就不公平。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扣住“生长点”,实现内化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即生长。”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后续的知识点和前面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这种关联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内化,达到迁移的目的。对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之中,寻找所学内容的生长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数学发展规律,也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菜场今日菜价:1千克茄子3.8元,买3千克茄子要付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3.8×3。显然,这道算式是小数乘整数,是新知识。该怎样算出结果呢?笔者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3.8元转化成38角,38角乘3,就是114角,也就是11.4元。有的学生应用乘法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将3.8扩大10倍就是38,38×3属于整数乘法,算出结果后再把所得的积缩小10倍,就是原来算式的结果。这两种算法都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让学生尝试写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过程,并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扣“点”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一)扣住“反思点”,掌握本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反思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预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对知识难点的深刻理解。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笔者让学生拿出圆形物品进行测量。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了“绕绳法”,有的学生想到了“滚动法”,虽然选取的方法不同,但都能测量出相应圆形物品的周长。其次,笔者拿出圆规(教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让学生测量它的周长。学生都愣住了,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先前的两种测量方法,都无法测量出黑板上圆的周长呢?”因为黑板上的圆是静止不动的,所以无法进行滚动,绕绳也不好操作。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在思考中,学生想到只要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扣住“错误点”,辨伪存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出错是难免的。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谈“错”色变,要么对错误进行冷处理,要么将错误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导致错误没得到及时的纠正,在学生后续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相同的错误。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将错误转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地找错、析错、改错,建立正确的认知,使得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达到辨伪存真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后,笔者引入这样的问题:“李大伯拿了两块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木板,长30厘米,宽10厘米,将它们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都是先算出原来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周长,然后乘2。不难发现,学生不知不觉陷入了错误之中,但笔者并没有直接告知,而是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动手拼一拼,说一说自己所拼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可以拼成两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并不相同。既帮助学生发现了错误,又强化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扣住“碰撞点”,展示智慧
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碰撞点和学习能力,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契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形成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享受智力角逐的精彩。
比如,在教学“正比例”时,笔者出示判断题:当直径一定时,周长与圆周率成正比例关系。对这样的判断题,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少部分学生认为是错误的。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原先并没有考虑到周长和圆周率是不是相关联的、变化的量,只关注直径是周长与圆周率的比值,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三、扣“点”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扣住“进阶点”,强化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将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事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应帮助学生跳出具体的操作,实现认知能力的进阶;应立足“进阶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表面走向深入,获得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让学生拿出作业纸,在作业纸上画线段,看一看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参与性较强,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结论: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线段,3个点可以画3条线段,4个点可以画6条线段,5个点可以画10条线段。笔者对学生的结论进行了肯定,并继续追问:“如果有20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线段呢?”学生面面相觑,无法说出准确的答案。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找规律,升华他们的认知,发散他们的思维,如果用N来表示点的数量,那么所画线路的数量就可以表示为:N(N-1)÷2。
(二)扣住“创新点”,发散思维
创新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发展的动力,而创新意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获得更加自由的发展;应引入适合学生现有水平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学习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养殖场养了鸭和鹅,共有800只,鸭的只数是鹅的[13],鸭和鹅各有多少只?”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1)画图策略。鸭的数量少,鹅的数量多,如果将鸭的只数看成1份,那么鹅的只数就有3份,分别占总数的[14]和[34],然后用分数乘法解答。(2)转化策略。根据条件可知,鸭的只数与鹅的只数之比是1:3,先求1份是多少,再求3份是多少。(3)方程解答。设鹅有x只,那么鸭就有[13]x只,列出方程x+[13]x=800,然后解方程。
(三)扣住“应用点”,提高技能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点,从中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凸显学习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比如,在教学“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出示了我国四大名著的价格。《水浒传》定价45元,《三国演义》定价31元,《红楼梦》定价28元,《西游记》定价37元。如果要购买其中的任意2本,付出100元,最多找回多少元?最少找回多少元?在此过程中,学生审题后认为,要想找回的钱最多,就要买最便宜的两本书,也就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如果要想找回的钱最少,那么就要买最贵的两本书,也就是《水浒传》和《西游记》。基于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快列出算式,算出了最终的结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开辟有效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应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真谛;应还“生”于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释放扣“点”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实现学生长远、持久、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沁珏.“教是为了不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智力,2023,(16):172-175.
[2]黄美琴.“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0):96-98.
[3]张艳.高阶思维导向下小学数学思维进阶课堂教学策略[J].教师,2023,(15):39-41.
[4]夏真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新教育,2023,(17):54-56.
[5]熊雅琴.以问促思: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名师在线,2023,(17):26-2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复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