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实验,建构魅力数学课堂

作者: 喻春梅

摘   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复杂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经验不足,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数学颇有难度。因此,教师应探寻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数学新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而实验教学便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文对如何应用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建构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验 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实施后,要求教师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素养教学”的转变,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沿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如何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做实验便是切实可行的方式之一。实验是以探索知识、检验猜想为目的,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设计有效实验,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借助实验,进行新课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在以往的教学环节,教师对导入环节并不重视,往往采用“开门见山”的讲解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做法,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课堂,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自觉建构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笔者带了两个水杯走进教室,一个标为1号水杯,一个标为2号水杯。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在1号水杯中倒入300克温水,在2号水杯中倒入200克温水,分别在两个水杯里加入40克糖,并提出问题:“哪个杯子里面的糖水更甜一些?”学生开始进行讨论,认为2号杯中的水比1 号杯中的水要少,但加入的糖的数量一样多,所以2号杯中的糖水更甜一些。其次,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在1 号杯中加入20克糖,在2 号杯中加入5克糖,再次提出问题:“现在哪个杯中的糖水更甜一些呢?”学生陷入沉默,没有办法进行直接比较。最后,笔者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不一致,形成矛盾,打破了原先的认知平衡点。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进而突破所学知识的难点,将所学数学知识及时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3”,对学生提问:“你认为3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呢?”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所以学生得出:当个位数是3、6、9中任意一个数时,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对此,笔者没有进行评论,而是引入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13、16、19等这些数都不是3的倍数,充分说明原先的猜想是不对的。那3的倍数到底有怎样的特征呢?学生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期待,都想一探究竟,积极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设计有效实验,强化学生的理解

(一)引入实验,促进自主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自主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数学知识,明晰“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研读和剖析教材,做好实验规划,提出具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予以适当、有效的引导,确保教学的有序展开。

以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在教学中,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用18根一米长的木棍,一面靠墙围一个菜园,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所围长方形的宽和长接近时,面积最大。显然,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一面靠墙”这个条件。对此,笔者让学生拿出小棒动手围一围,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长方形的长靠墙,二是将长方形的宽靠墙。学生通过摆小棒发现,将长靠墙时,会出现5种情况:长16米、宽1米;长14米、宽2米;长12米、宽3米;长10米、宽4米;长8米、宽5米。将宽靠墙时,会出现2种情况:长8米、宽2米;长7米、宽4米。

(二)融合实验,培养协作意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稍微复杂的知识点时,难以完成对新知识的突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实验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合作性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形成合作能力。

比如,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笔者出示了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说一说校园的绿化面积包括哪些部分。学生指出了校园内的草坪、花圃和树木的位置。然后,笔者抛出问题:“你知道校园的人均绿地面积吗?”由于学生很少关注这样的问题,自然没有办法回答。“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哪些条件呢?”学生经过思考,认为要知道学校的绿地总面积和全校的师生总人数。于是,笔者为学生设计合作实验,让学生制定测量和统计校园绿地面积的方案,根据活动方案,分小组测量和计算校园内的草坪、花圃、树木的占地面积,再汇总各小组的测量结果,算出全校的绿地总面积,最后用所得结果除以全校师生的总人数,得出实验结论。

(三)应用实验,实现辨伪存真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因为出现了思维障碍,没有掌握知识的要领。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怀有包容之心,将错误转变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经历找错、析错、改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错误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思维的盲点,直击知识的本质,获得豁然开朗的学习感受。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出示问题:“阳阳有两块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板,长7分米,宽3分米,阳阳打算将它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是先求出原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再乘2,便认为是所拼大长方形的周长。由此可见,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周长的本质,出现了错误。对此,笔者为学生设计实验: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将数学课本放在一起,动手拼一拼,看可以拼成怎样的图形,然后互相说一说所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周长。这样的实验,既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又能强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知。

三、设计有效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巧用实验,开展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突破狭隘的教学视角,以数学课为窗口,引入跨学科元素,让学生获得多维度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实验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后,笔者没有设计“机械”的练习,而是对学生提问:“我们做菜时,经常要用蒜叶来调味,你关注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学生都回答没有关注过。于是,笔者为学生设计实验:选择饱满的蒜瓣,将它放在不同的盆里,一个盆里面放水,两个盆里面放土。然后,把放土的两个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房间里,完成下面的实验:(1)记录根须的生长。观察放在水中蒜瓣根须的生长,从第2天开始记录相关的数据,然后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看水中蒜瓣在第几天长出根须,生长变化情况是怎样的。(2)记录蒜叶的生长。从第6天开始,每两天观察一次,分别测量放在阳光下和房间里的蒜瓣长叶的情况,记录好相关的数据,再完成“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情况有什么相同点,在这样的实验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沟通了数学和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依托实验,培养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总是围绕例题,设计大量重复、机械的练习,无形之中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数学实验,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看待生活,提炼出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以教学“大树有多高”活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指着校园里的一棵大树说:“怎样才能知道这棵大树的高度?”经过思考,有的学生提议,可以将大树锯倒,然后测量出它的高度。但这个方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对,因为将大树锯倒,大树就不能成活了。有的学生提议,可以让一个人带上卷尺爬到树顶,然后测量出它的高度。这个方案也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否定,因为危险性太高,不利于操作。对此,笔者进行点拨:“你能否用比例计算出大树的高度?”这样的实验内容,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先寻找不同长度的竹竿,测算出影子与竹竿的比值,再测量出大树的影子,就可以计算出大树的高度。这样的实验内容,不仅能营造学生“乐学善思”的氛围,还能沟通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实验时,教师应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对实验的方式进行创新;应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辨析力和判断力,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凯.让数学实验走进课堂: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3,(5):73-75.

[2]林汉英.“双减”政策下如何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3,(11):69-71.

[3]钱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探讨[J].数学之友,2023,37(6):16-18.

[4]陈正东.做学玩合一,塑精彩课堂: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例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8):59-61.

[5]康利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3,(9):19-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