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化教学
作者: 杨璐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很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走进了数学课堂,而游戏化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教学方式,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游戏化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进而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化教学 寓教于乐
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思辨能力,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采用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直接讲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主动性不够,对知识无法做到透彻和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做法,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容易分散注意力,教师将深奥、复杂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能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生成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师应联系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而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游戏存在偏见,认为游戏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排斥在课堂中运用游戏辅助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很难像成人一样集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入游戏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融入数学课堂,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使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学习数学。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首先,笔者询问学生:会不会踢毽子?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会踢毽子。其次,让学生派代表到讲台前面踢毽子(女生派了4名代表,男生派了5名代表),进行1分钟踢毽子比赛游戏。这样的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纷纷为派出的代表加油,结果男生踢了175下,女生踢了153下。最后,笔者故意大声宣布:“这次游戏比赛男生获胜,女生失败。”这时候女生都“抗议”起来,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男生有5个人参加比赛,而女生只有4个人参加比赛,男生应该去掉1个人的成绩。”其他学生也觉得有道理。那么,去掉哪个人的成绩呢?女生提议去掉成绩最高的选手,而男生提议去掉成绩最差的选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对“平均数”的学习之中。
二、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跟学生形成矛盾时,就会打破学生原先的认知平衡,形成认知冲突。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冲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满怀期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所教知识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渴求,主动进行吸纳,并将所学知识及时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之中。和“注入式”教学相比,游戏化教学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抽小棒围三角形”的游戏,并微笑着对学生说:“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三根!”学生坚定地说。笔者追问:“是不是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坚信不疑。于是,笔者将课前准备的不同长度的小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任意抽取3根,然后动手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能轻松地围出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无论怎样都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自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驱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游戏,内化学生的新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进行直白式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实质,无法建立清晰的认知。对此,教师应革新教学理念,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直击知识的本质,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折纸游戏”。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将长方形纸对折,这时候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纸的[12],并涂色表示出来。其次,让学生继续折纸,在折纸的过程中寻找和[12]相等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很多和[12]相等的分数,并写出了这些等式:[12]=[24],[12]=[48],[12]=[816],[12]=[1632]。最后,让学生进行观察,看一看有怎样的发现。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交流后,认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顺利地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借助游戏,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质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学习能力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实,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应怀有宽容之心,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同样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化错教育”,不能简单化处理,可以适时引入游戏,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改正错误。
比如,在教学“数学角的认识”时,笔者抛出问题:“你认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经过思考,大多数学生给出“和角的两条边有关,边越长角越大”的回答。显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错误,但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做“活动角”的游戏,让学生拿出两根吸管和一个图钉,做成活动角。待学生做好活动角后,让学生拉动活动角,在拉的过程中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角的两条边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五、活用游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习以书面解答为主,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练习的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没有凸显练习应有的价值。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将游戏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投篮游戏”,看谁投得又准又好又快。在“投篮”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轻松就能投进,有的学生却很难投进,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学生距离“篮筐”的距离不相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想到,可以围成一个圆形,将“篮筐”放在圆心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学生和“篮筐”的距离相等,也可以保证游戏的公平性。这样的游戏练习,既强化了学生对“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沟通了数学和体育学科的联系。
总之,教师应用游戏化教学,能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真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徐敏佳.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3,(12):45-47.
[2]薛萍.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小学生(上旬刊),2023,(3):76-78.
[3]赵明明.寓教于乐,让数学“好玩”起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J].科幻画报,2022,(12):222-223.
[4]赵青.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9,(11):59-60.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