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 季仕浩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与“四能”,培育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在多元化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情境式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跨学科融合中发展学生的创意实践。
关键词:美术教学 多元化活动 跨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坚持以美育人,聚焦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旨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转型与革新。
一、在多元化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美术活动是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感知体现了一个人对美的感受、发现、认识和反应的能力,既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关键能力,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感知能力是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审美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一)亲近自然,感受美
感受美是一种能力,有的学生虽然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但是对身边的自然之美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审美感受能力。因此,教师要用好自然界中的美学素材,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感受美,不仅要让学生沉浸其中,接受美的熏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会欣赏美好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生成审美情感。亲近自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感知能力,积累学生的审美经验。比如,在教学“家乡的桥和塔”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桥和塔的结构与造型,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走进大自然,寻找家乡的桥和塔,零距离接触和感知建筑之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学生课堂上的绘画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生活,发现美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学习,用生活教育。因此,教师要用好生活这本教科书,把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以教学“曲曲直直”为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直线和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能够用绘画、剪贴等方法表现曲线与直线。如果教师空洞地给学生讲解“线”的类型和作用,学生就很难形成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细节,寻找生活中的曲、直物品,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感受不同线型物品给人的感觉,体会它们所产生的不同美感,懂得曲线和直线之美,感受曲线给人柔和、流动的感觉,直线给人明快、充满力量的感觉。
(三)欣赏图画,认识美
如果说自然、生活中的物体是原始的审美对象,那么图画就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审美对象,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美术内涵更为丰富深刻。比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经常选用图画作为欣赏对象,引导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等角度去解读作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以教学“曲曲直直”为例,在组织学生展示评论了各种曲、直物品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奔流》《牛头》《凌波》《卡车》《时尚卷发》等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图画,认识不同线条的不同美感。
(四)对比作品,辨别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想知道物体的美丑,最好的方法是对比,把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分清好坏,快速识别出美的事物。对比教学是美术鉴赏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甄别美丑。以教学“家乡的桥和塔”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家乡的桥和塔之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两张图画,引导学生观察、赏析作品,分析比较画面的构成,说一说哪一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好在哪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了构图与用材方法,学会了辨别作品的好坏,提升了辨别美的能力。
二、在情境式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美术表现
“造型·表现”是美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美术造型活动类型有多种,如绘画、制作、雕塑等,这些造型活动都是体验性极强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审美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比如,情境式美术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造型表现。
(一)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创作
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创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为学生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创作动能;可以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融入生活,增强实践活动的体验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欣赏美、创作美。比如,在教学“我们的节日”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六一”儿童节活动视频,形象生动的视频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到了活动现场。有了生活情境的支撑,学生的绘画素材更加丰富,创作出新颖的作品。
(二)在游戏情境中开展美术造型活动
游戏情境能营造良好的造型氛围,调动学生造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术内容游戏化。比如,在教学“变幻无穷的形象”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我是魔术师”的游戏。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追问:“大家想不想玩这个游戏,想不想成为魔术师?”“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变魔术之前,你们得先大胆想象创造,制作出新奇的造型,让我们比一比谁的变幻能力最强,制作出的造型最多?”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制作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美术造型活动。
(三)在表演情境中进行体验
表演是一种融趣味性与体验性于一体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美术造型活动中创设表演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以教学“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例,在教学“皮影戏”这门民间艺术时,首先,笔者让学生观看“皮影戏”视频;其次,邀请两个学生亲手操纵表演“皮影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在跨学科融合中培育学生的创意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美术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师要想培育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实施关联教学,综合各学科的优势,优化美术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在跨学科融合中培育学生创意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学“诗情画意”时,笔者借助古诗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启发学生进行创意构思,更好地表现意境,形成一种融合之美。比如,在教学“大人国和小人国”时,笔者借助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重重复复”时,笔者引导学生复习“平移、旋转、轴对称”,融入这些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设计出精美的重复图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由教书转向育人,由“师本”转向“生本”,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而.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0,(17):43-45.
[2]王新明.小学美术课革命传统题材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20):65-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