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课堂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应用
作者: 陈燚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设计特定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为原本枯燥、乏味的小学科学课堂带来生机。在实际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优化探究活动的细节,从而建构更加精彩的小学科学课堂。
关键词:任务驱动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科学学科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然而,受到固有教育思想的影响,现阶段的科学课堂失去了本色,学生犹如走入“迷雾”之中,难以深刻体会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为许多教师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开始积极地探寻新颖的教学手段,尝试为原本乏味的课堂添加一些“佐料”,让课堂变得更加“诱人”。任务驱动式教学便在此时进入教师的视野,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细节的优化,以便学生探索问题,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完成知识的内化。
一、精心提出任务,明确探究方向
“任务”是学生开展任务探究活动的关键,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而不为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就难以精准找到学习的方向。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以生活为背景,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拨云见日”,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
(一)深度分析教材,提出任务
在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引入科学课堂时,大多数教师由于经验的匮乏,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不知如何有效地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编写教材时,编者也会有意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教师有必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挖掘其中隐含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掌握重点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科学小实验“热胀冷缩”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如何使用温度计?如何读取温度计上的数值?”从而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更加轻松地开始学习新知识。随后,教师可以将温度计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学生对温度计上的数值进行观察。结合学生观察的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得出: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冷水。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温度计上的数值会呈现出上升、下降的情况呢?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在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再引入“探究液体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任务探究,从而依靠集体的力量揭开液体热胀冷缩的秘密。
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能让学生通过任务探究,逐步揭开科学世界的神秘面纱,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衔接生活,引出任务
在现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存在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学生在完成任务探究时,也只是“纸上谈兵”,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时,依旧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指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一改过去的教学方式,主动地搭建生活元素与科学探究任务之间的桥梁,以便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学生引出学习任务,无形之中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强化学生的应用思维。
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徒手游戏”,带领学生将手放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让学生体会手掌是否能够轻松前进。当学生感到吃力后,笔者请学生细细品味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之后,笔者为学生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并用图片为学生呈现玩滑梯、推箱子等生活场景。随后,笔者提出问题:“这些活动中是否有摩擦力的存在呢?”“是谁与谁之间形成的摩擦力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力。在带领学生学习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内容后,笔者再根据生活现象,向学生提出“玩滑梯和推箱子中的摩擦力大小是否一样呢?”“推大箱子和小箱子时,摩擦力大小是否一致呢?”等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深入思考时,笔者再顺势引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任务,增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为学生引入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进行整合,立足生活视角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增强应用思维,从而懂得在之后的生活中,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改良活动细节,加快探究进度
一节课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只有每一个模块的细节处理到位,才能够生成高品质的课堂,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模式时,教师应当做好活动细节的优化,让每一个教学模块都绽放应有的光彩,从而让科学课堂“熠熠生辉”。
(一)科学安排小组,推动互帮互助
任务驱动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当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参与任务探究时,学生经常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如果教师不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任务驱动模式的优势也会荡然无存。“新课标”倡导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相互协作,突破学习难点。对此,在科学课堂上设定学习任务后,教师不妨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
例如,在“热传导”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表格,请学生根据不同的取暖方法,判断其中的热源物态变化,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学生填写表格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以便精准判断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随后,笔者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科学安排各小组的成员,使得各组内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较为均衡。在分好组后,笔者再为学生引入“开展热传导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观察热水、冷水的温度变化”等学习任务,让学生集中集体的力量展开探究,从而扎实掌握科学知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再基于学生的差异,采取科学的原则进行组员的安排,能让学生携手迈入科学任务探究中,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确定任务流程,实现有序操作
在现阶段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在启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存在“滥用”和“泛化”的现象,许多教师简单地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对学生完全放手,不关注学生探究任务的具体过程。当学生“囫囵吞枣”地分析任务,“手忙脚乱”地操作后,教师只对学生最终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应当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任务的具体流程,再让学生按照特定的流程展开探究,促使学生走好每一步,收获学习的硕果。
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笔者先为学生展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思考“灯泡为什么会亮?”“如果将电路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认识到电线中的特殊材料能让电流通过。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哪些材料能够导电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任务探究。当学生简单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后,笔者继续提出“你打算如何验证呢?具体要如何做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步罗列探究的具体步骤。之后,笔者请学生介绍自己预想的步骤,有的学生选择先进行结果的预测,再与他人合作进行验证,最后完成探究结果的记录。在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步骤的调整后,笔者请学生按照设定的步骤展开任务探究,促使学生在有序操作中,逐步领略科学世界的奥秘,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电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任务后,教师让学生罗列探究任务的步骤,再指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展开操作,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掌握科学知识,真正地将新知识牢牢记在心底。
三、精准定位角色,教师有效参与
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让学生的学习之旅变得更加轻松。在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为手段,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精准定位自身的角色,有意识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效率。
(一)正确引导,解决难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任务驱动模式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任务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实则不然,小学生积累的科学知识相对有限,探究学习的经验也少,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至于延缓了探究的进度。所以,教师理应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有意识地介入学生的探究过程,为学生做出精准指导,以便学生的任务探究之旅更加顺畅。
例如,在“探究昆虫的奥秘”一课中,笔者先为学生展示带来的蚕和莴苣叶,提出“探究莴苣叶能不能用来喂蚕”的学习任务,请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学生操作时,笔者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密切关注,当发现有些学生的操作进程缓慢时,笔者主动走上前,观察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为学生做出指导,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
教师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主动地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细心关注学生探究的历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为学生进行解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鼓励展示,坚定信心
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称赞,这些肯定的言语也是支撑学生前进的力量。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教师的赞赏和鼓励,能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不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探究历程,并站在相对专业的角度,挖掘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亮点,捕捉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基于教师的点评,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制作汽水”一课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学习制作汽水的原理,再与学生一起准备制作汽水的原料。随后,笔者为学生布置“自制柠檬汽水”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了汽水制作后,笔者再搭建“汽水品鉴会”的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做好的汽水。同时,教师要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汽水制作过程,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称赞:“你做的汽水酸甜可口,非常不错!”“这份汽水的颜色非常好看!”……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教师的肯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信心。
优质的教学评价环节,能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教师巧妙地调整评价环节的形式,鼓励学生展示任务成果,并对学生进行称赞,能让学生肯定自我,坚定信念,更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
总之,小学科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教师要开发有效策略,促进任务驱动模式与科学课堂的融合,让学生通过探究科学任务的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J].天津教育,2022(32):73-75.
[2]万小玲.“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28):27-28.
[3]杜燕婷.设任务 激兴趣 提效率:“少教多学”任务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5):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