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果生成”,推进整本书阅读

作者: 鲍广润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既是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热衷于文本讲授,整本书阅读常被忽视。笔者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引下,发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借助“成果生成”,有效达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成果生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语文教师仍将目光锁定在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低效等问题,制约着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充分且有针对性的指导,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确保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借助“成果生成”,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学生具备独立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个性化的感想与收获,并将其以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式外化,生成个人的“阅读成果”,这是展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个人阅读心得、专题调查报告,参与班级读书交流会、辩论会,举办学生阅读作品展,编撰学生阅读作品集等。整本书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引领和阅读指导,学生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自主阅读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成果生成”,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正常人都具有情感基础,能够运用约定俗成的表现方式来传递情感,但要使情感表达上升到热烈的程度,需要借助外界的刺激”,心理学的这一原理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成果生成与展示的理论根据。这种“刺激”既是学生持续、深入展开学习活动的动力之源,也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中生成的各种“成果”,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其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正视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生成,开发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适应学生个性成长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最后,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就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传统的认知中,教师常常简单地认为,学生生成的“学习成果”只有考试成绩这种唯一的表现形式,这是具有片面性的错误认知。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学习成果的生成方式有多种类型,学生在“成果生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与取得考试分数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多元的,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成果”生成方式,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达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借助“成果生成”,深化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探索,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成果生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基本方向,创设了基本情境,能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自我探索、自我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生成蕴含个性特点的“阅读成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生成相应的成果,不仅能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热情,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适当的点评,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自由创作和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得以在交流中深化审美体验;在阅读中产生感悟与思考;在相互启发中升华思想。

(二)提高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

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即使是成年人也会焦躁不安,难以应付。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社会阅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常常会感到困惑、压抑。面对学习的压力、社会的竞争,高中生普遍缺乏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情绪起伏不定,他们内心的烦躁、压抑以及在学习与生活中成功的兴奋与喜悦,都需要宣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成果”用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展示阅读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将自身的情感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成果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与经典作品、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知识交流、情感碰撞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感染学生,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内化为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动机,促使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自信心是一个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关注“成果生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使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在成果生成和展示的过程中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成就动机理论”指出,高成就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愿意为自己设立目标,不愿随波逐流,力求有所建树,当获得成功时会认为自己能力强,从而产生自豪感;当失败时会认为自己没努力,从而主动接受惩罚。第二,会选择适中的学习目标。第三,更喜欢能及时反馈信息的工作。这正契合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并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交流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及时发掘学生在阅读成果生成中的亮点,对学生生成的成果要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力是人们在克服困难时的决心和意志的外在表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种高难度的认知审美活动,需要坚定的意志力作为支撑。基于“成果生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将阅读成果的生成设定为目标,并以此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克服阅读的困难、表达的挑战等一系列难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对彼此的阅读成果进行互相点评,然后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对生成的“阅读成果”进行展示。这些都是在严谨的思维活动中完成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坚定意志的形成。

三、创新“成果生成”方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基于“成果生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阅读记录单”“阅读交流会”“阅读作品集”等方式展现阅读成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与语文素养。

(一)书写“阅读记录单”

以“阅读记录单”呈现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智慧亮点”,是展现学生阅读成果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并非简单地让学生读完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而需要让学生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进行深入思考,并将思考中的点滴收获记录下来。书写“阅读记录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围绕阅读内容在记录单中书写“一句经典摘录”“一段特色书评”“一处个性批注”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需要学生对阅读内容有非常透彻的理解,有较为深刻的思考,还要有较强的整合、归纳和概括能力。

例如,在进行《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时,作品中的这样一段话触动许多学生:“实在并没有鱼网,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把它卖掉的。然而他们每天要扯一套这种谎话。也没有什么鱼煮黄米饭,这一点孩子也知道。”在“阅读记录单”中,有学生写下感想:“该欺骗的时候就去欺骗,坦坦荡荡地去欺骗。但前提是你的‘欺骗’对他人有益,而非有害。有时候欺骗会让过程更简单,让结局更美满……”这些成果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迸发出来的“智慧亮点”。

(二)开展“阅读交流会”

开展“阅读交流会”能充分展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思想火花”。学生阅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努力探寻作品的价值观、作者的世界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来感知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然后在交流或辩论中评价并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交流会上,通过多元观点的不断碰撞,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保持、表达能力能得到训练、思维素养也能获得提升。

(三)编辑“阅读作品集”

“阅读作品集”能汇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心灵感悟”。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设定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或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后撰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可以是作品赏析,可以是心得感悟,可以是写作手法点评……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整理后编辑成册,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心灵感悟”汇聚起来,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有效的激励作用。

例如,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阅读后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开展调研活动,撰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调研报告。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要求,而不要给学生的阅读和探索设定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带着既定目标进入文本阅读和个人成果的生成阶段。其次,在写作时,学生还可以就各自撰写的研究报告的主题和构思等方面进行交流,相互指出优点与不足,筛选并采纳他人的修改意见,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最后,教师要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放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探究精神、竞争意识、展示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经典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借助阅读文本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关注“成果生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潜能,让学生在“成果生成”中逐渐爱上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柯晓珊,傅结龙.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策略: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9):52-54.

[2]张远,孙媛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7):80-81.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2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