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作者: 燕琪琦摘 要:高校思政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践中,高校思政教师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 思想政治教学 融合
工匠精神是当前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提升教学效率,是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对高校思政教学和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融合方法和策略,希望为高校教育拓宽思路,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是一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工匠精神的灵魂是“专精”,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创新精神。新时代的“工匠”必须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具备跨界创新、应用创新和社会创新的能力;能够将个人精湛的技艺转化为更有实用性和社会贡献的成果;能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创新的潜力。从技术创新到应用创新再到社会创新,都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二、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的联系
首先,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专注和耐心,与高校思政教学中强调的职业素养和品德修养相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和品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其次,工匠精神强调对品质的追求,与高校思政教学中强调的社会责任感相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最后,工匠精神和高校思政教学都注重对工作的专注。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通过强化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专注度,通过思考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应该从大学生开始。因此,高校思政教学应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而推动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和繁荣。
三、高校思政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一)将工匠精神带入思政课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实践能力和技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手工制作、维修维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这样的教学,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工艺品制作工厂或工作室,让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学习“工匠”的技艺和工作方法。在确定了实践方式之后,教师需要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实践内容、实践方法等。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对实践计划进行宣传和组织,确保参与人员到场。在实践活动中,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和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包括活动的效果、优缺点、改进方案等。同时,还需要对大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营造文化氛围
一是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展览,展示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和传承,让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倡导工匠精神的文化理念,如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海报、发布校园公告、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设置工匠精神宣传栏,展示工匠精神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一些成功案例和典型人物的事迹,激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一项调查显示,参加“学生社团”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在2019年的全国大学生就业调查中,参加“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就业率为85.7%,而不参加的大学生就业率为77.4%。这说明,“学生社团”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三是通过邀请成功的工匠、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工匠精神的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四是组织一些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如手工制作、维修维护、科技创新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大学生注重细节、追求品质,勇于实践和创新。教师通过以上的措施,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强化管理工作
学校应制订工匠精神培育计划,明确培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培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和选拔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开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课程;应建立工匠精神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扬工匠精神,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和安全措施,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成立工匠精神“学生社团”,让大学生在社团中自主学习、交流和实践,鼓励学生在社团中发扬工匠精神;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工匠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以上措施,学校能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管理工作,确保培育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高校思政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路径会越来越成熟,为培养更多的工匠精神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志桃.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以“概论”课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125-126.
[2]袁洪博.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J].学园,2023,16(13):66-68.
[3]马光焱,张心悦.高校思政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