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项目式教学,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程炜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为了构建高效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循序渐进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创新项目设计理念,优化项目设计流程,丰富项目内容与形式,提高项目式教学的实用性。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高效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诉求,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生动、有趣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教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项目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致力于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做好课前准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一)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程准备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内容。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来看,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大多与程序的运行有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充分提炼其中的重难点,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大致学情,学情的考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二是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最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建立良性的沟通,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按照对学生学情的预估,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数据库的构建”为例。在前期的备课阶段,首先,笔者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寻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但是对数据库一词知之甚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体验数据库信息的搜索;第二,记住几个常见的数据库,学会根据具体字段,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及字段属性;第三,在Access软件中尝试完成对字段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笔者又结合调查问卷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同学生对网络数据库的理解,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紧扣此前设计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扩充,让学生围绕学习项目总结网络数据库的内涵与特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实际生活,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理论性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生活情境。因此,在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将学习项目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思考“学生可能会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应该如何将重难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高中生已具备成熟的认知结构,他们有能力自主观察丰富的生活现象,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未知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价值。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可以复用的代码”为例。在备课阶段,笔者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未接触过代码编写,部分学生虽然接触过代码编写,但是不熟练。对此,笔者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建模”是什么,设计算法并调试运行。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笔者安排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生活化学习项目,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问题认识代码的实际应用。比如,“怎样设计出一个真人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升国旗的场景?”围绕这一项目,学生要尝试利用抽象建模解决问题。考虑到问题的难度较大,笔者从题目分析、算法设计、编写程序和调试三个维度展开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计算模型,完成程序的运行。

项目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大多比较枯燥且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情境与具体的情感体验出发,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将直观感受转化为抽象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好中期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基于学习项目,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在新时期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和被评价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评价的主体。基于这一认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创建丰富的学习项目。从定义来看,项目式教学由多元、循序渐进的任务和问题组成。因此,教师要基于学习项目,创设具有鲜明的生活性、灵活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拟定了一个“认识人工智能”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探寻“人机对战历史”和“人工智能应用”两个分任务。其中,在了解“人机对战历史”时,学生要通过对深蓝、沃森、阿尔法围棋、准星数学高考机器人、Aidam机器人、状元AI机器人的了解,感受人工智能的“威力”。在完成第一部分的任务后,笔者紧扣学生的学习进行提问:“如何给人工智能下一个定义?”有的学生提出:“人工智能就是应用在比赛和教育层面的新技术。”笔者追问:“人工智能还可能应用在哪些领域?”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尝试着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疑问与项目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项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因此,教师应尽量将作品可视化。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将小组讨论等同于学习项目的探索。然而,小组讨论的成果产出往往是口头化的,无法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优化项目式教学的成果展示方式,通过短视频、PPT等多种成果展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形成持续性的学习驱动力。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脸识别及其应用”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确定了一个学习项目,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模拟人脸识别产品线下发布会,展开产品推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小组都要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并结合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设计出一款“产品”。在PPT展示环节,学生要将自己视为一个“产品经理”,并介绍本小组的“产品”。通过对产品的描述,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普通同学都能对“人脸识别及其应用”产生深刻的印象。

项目式教学的践行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包括前期的主题拟定、内容设计;中期的项目实施、引导;后期的成果展示以及总结。通过丰富的成果展示活动,一方面,学生能在“生生”互动中查缺补漏;另一方面,学生能加深对项目内容的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三、拓展教学活动,实现课堂延伸

(一)融入跨学科内容,拓展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服务于课堂教学,伴随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项目式教学亦被赋予了新的可能。在此过程中,跨学科要素被广泛应用于项目式教学。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技术。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项目时,不仅要考虑教材中的内容,还要考虑教材以外的内容,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让学生既能从学习项目中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能在项目实践中形成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理解。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社会的伦理与道德”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网民?”结合上述问题,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分析:“信息社会的伦理与道德的定义是什么?”根据丰富的文献、视频内容,各小组从语文分析、数学数据总结等多个角度进行讨论。考虑到最终的呈现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制作海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海报,进行多样化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积极走进每一个小组,了解学生的探索进程,并对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能力与思维的提升。这种跨学科实践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构评价体系,优化师生互动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经常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评价主体,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结果式、等级式的评价。然而,从实际的评价效果来看,生硬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心理诉求。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及项目式教学的要求,教师应重构评价体系,优化师生互动;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通过“答案+引导”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客观的点评中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3“数据丢失与泄露的风险”为例。在讲解数据加密、文件篡改等概念时,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如何从文件大小、分辨率、存储格式等方面辨别一个文件是否被篡改?”结合上述问题,学生一边观看微课内容,一边总结相应的步骤。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打开“文件Hash校验工具”,打开“图片1.bmp”“图片2.bmp”文件,查看它的MD5编码。在一种算法中,每一个文档的HASH值是独一无二的,在此过程中,如果该数值出现变动,我们都可以认为文档已经被篡改。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算法的魅力,还能认识到文件加密的重要性。其次,紧扣学生的探究成果引出问题:“早期的社交软件是如何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的?”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尝试着回想:“早期的QQ是‘重置密码’还是‘找回密码’?如果QQ可以‘找回密码’,那么它的数据存储方式是什么?”最后,以鲁大师、金山毒霸、电脑管家等软件的捆绑安装为例,讲解“MD5编码是不可逆的”。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各种猜想,笔者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式、鼓励式的引导。通过有来有往的师生互动,学生一边查漏补缺,一边优化思维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体系化的学科认知。

总之,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教师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还是学习项目的拟定者,通过“确定项目主题”“拟定项目内容”“复盘项目成果”等步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将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项目,并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民主、舒适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庄莉.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3,(5):155-157.

[2]杨文鹏.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2,(11):58-60.

[3]黄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33):191-193.

[4]于智慧.形态学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23,9(7):154-157.

[5]郑清青.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