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赵艳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促使小学生在充满“诗画”意境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升语文素养。本文将“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阐述了改进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期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有效性
虽然大多数小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已接触古诗词,如《悯农》《静夜思》等,但是能真正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环境、诗词内容、情感主旨、深远意境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为背诵而背诵。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小学,导致学生虽然会背诵古诗词,但是难以有效进入古诗词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不佳。高效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情感认知能力、语言感知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着眼于教学的有效性,从效率、效果两个方面对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能知其理、明其意、感其情,真正在古诗词的“品韵”中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教学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活动中,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既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又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前提与条件。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时,本课编选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而小学四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两极化现象,有的学生很喜欢古诗词,有的学生很厌恶古诗词,这对学生后续更为深入地学习古诗词极为不利。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形成对照,学习同一首古诗词,通过查阅作者生平事迹、诗词创作背景等,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意境。其次,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如连环画、读后感,让学生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表现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可以选择另一首古诗词,同样以小组竞赛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最终选出晋级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又能在挑战性、好胜心的作用下,全身心投入古诗词学习,提升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情吟诵
吟诵既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养成吟诵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词营造的唯美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感受学习与积累古诗词的乐趣,从而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为例,这首诗的题目就为本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结合意象组合:床、明月、地上霜,与诗人的“举头望”“低头思”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静谧、孤寂的图画,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孤独。对此,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抓住诗中的一景一物,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其次,可以搭配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画面,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这样的吟诵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诗词字里行间的情绪、情感,体会诗词的主旨、思想,还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究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在学生吟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断句。比如,《静夜思》的常规断句方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如果换一种思路去断句,也可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比两种断句方法,后一种有“强调”的意味在里面,“明月”给人的感受已经是“光亮”,后面的“光”具有一定的强调作用,更能凸显明月的皎洁,而光的极致,会产生一种“寒凉”之感,能更好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体现“思之切”。虽然一年级的学生尚难以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但可以借此了解断句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营造积极氛围,让学生深度品味诗词
在阅读古诗词时,氛围的营造极为关键,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度感受、理解古诗词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营造与古诗词意境相协调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为例,从标题来看,“村居”以描写乡村生活场景为核心;从内容来看,前两句中的“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展现了江南二月“春景图”,后两句描写人物,刻画了儿童放风筝的“乐春图”。诗句语言朴素、诗情淳厚、意境悠远、寓情于景,明媚醉人的春景和兴致勃勃的儿童相映成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基于本诗画面感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播放欢快的乡村背景音乐,如Flying Without Wings,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边吟诵、边观察,感受诗词韵味,体会作者对“春”的赞美、热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融入生活化游戏,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的阶段,游戏是学生感知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游戏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开展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从游戏的角度入手,对教学内容、环节与方式进行改进、优化,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一诗为例,诗词中有“爆竹”“春风”“新桃”“旧符”等意象,“元日”的节日氛围很浓。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依据诗的意象、意境,合理充实诗的内容,将其改编成舞台剧,从而深化对意象的认识,感受“元日”的热闹、温暖、喜悦。首先,教师可以将整首诗按照四句诗进行划分,每一句诗设计一个小短剧,组织学生在课前设计剧本,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体会游戏的乐趣。其次,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一组就各自选择的诗句,设计剧目、剧情、场景,如“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句,可就“爆竹”这一意象联想到除夕夜,小孩子与大人聚在门庭前挂爆竹、点爆竹,相互交谈、欢呼雀跃的场景。最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可以对比其他小组创编的剧目、剧情,进行自我点评、相互点评,营造开放的评价氛围,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理解。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融入活动,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虽然有的古诗词比较难懂,但是画面感很强。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古诗词的内涵,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为例,这是一首送别诗,情节描写细腻,将视觉、听觉以及想象概括成“寒夜连江夜入吴”的雨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连环画的形式将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连接起来,再将其拆分成单页图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诗词,找准诗词对应的图画、自主排序,最终将其拼接成一个整体。在对比、拼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别样的情趣,还能在迷蒙烟雨、烟波浩渺的景色中,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古诗词的过程中,自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及其表达的意境,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文史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古诗词内涵丰富,与历史有着紧密的关联,其历史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涵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古诗词进行拓展、延伸,文史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了解相应阶段的历史事件,从而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文史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形成一种历史印象、责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文化意识奠定基础,助力文化传承。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并由背景感受诗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当学生查找资料后会了解到,此诗创作于“朱泚之乱”后,诗人被提拔为元帅府判官,与军同行,感受到边塞战场的雄浑肃穆以及将士的粗犷豪迈之情后,便创作出了这首诗,以雄劲有力的笔触表达了豪迈之情。在了解历史背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七、联系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很大的障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诗词距离现代生活太遥远,与当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用语习惯相去甚远。实际上,古诗词同样源于生活,且能够应用于生活,又有押韵、对仗、表达含蓄等特点,朗读起来有节奏、有意境、有美感,能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古诗词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汉字”,教师可以将古诗词学习融入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由来、演变、发展,了解古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民间走访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古诗词的了解程度,发现古诗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古诗词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中国社会之间的联系,还能认识古诗词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氛围中,阅读、理解、背诵古诗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处的时代环境、描摹的诗情画意等,从诗词中品味出更为深刻的道理。在深刻理解古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学生能塑造自身的品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香.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浸润式教学研究[J].教师,2023,(9):33-35.
[2]张瑞.增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路径[J].教师博览,2024,(6):25-27.
[3]叶清芳,周文伟.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之背景知识应用策略分析[J].语文月刊,2023,(1):43-47.
[4]陈菲.围绕主题创情境抓紧问题学古诗: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2):64-65.
[5]鲁飞佳.乘想象之舟,游古诗词之海: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育,2024,(8):43-45.
[6]丁发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