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体化”,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 韩玉婷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走进了数学课堂,它融合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中的“评”,强调发挥“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加强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缺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应用“教学评一体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完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习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数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场域,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为了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把握教、学、评等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赋予数学课堂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中,“教”是引领,“学”是根本,“评”是保障,只有三者和谐统一,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面对“教什么”,目标不清;面对“学什么”,方向不明;面对“评什么”,没有依据,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新课程标准为行动指南,注重教法、学法和评价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改善“教”的方式,活化数学课堂
(一)大单元教学,建构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大单元教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意识到了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围绕核心素养、教材内容、单元主题等要素展开,注重知识点的兼容以及不同单元知识的交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巧用大单元教学,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领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的自由生长。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从乘法的意义入手,开展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对于口算教学,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日常生活出发,掌握口算的方法。其次,对于估算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为什么估、估什么、怎样估,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及其应用策略。最后,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算理与算法,规范学生竖式书写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中的口算、估算、笔算知识是前后关联、一脉相承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序展开,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知,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思维。
(二)跨学科教学,实现知识融合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教学理念,它提倡教师的教学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知识实现有效融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更好地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应主动引入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实现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例如,在教学“怎样滚得远”时,教师如果直接揭示结论,学生并不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印象也不会深刻。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册科学书都为学生安排了很多实验,所以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已经积累了实验的经验,掌握了实验技能。学生在做实验时,首先,要用木板搭一个与地面形成30度角的斜坡,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最上面,然后松开手,让它滚动下来,等圆柱形物体停止滚动后,测量滚动的距离,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求出平均数。其次,再把木板和地面搭成45度、60度和任意度数的角,记录相应的实验结果,分别计算平均数。最后,进行比较,总结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沟通了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能促使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的自由生长。
二、探寻“学”的方式,进行高效探索
(一)问题引领,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求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知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应注重问题的有效设计。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与随意,缺乏一定的引导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高度重视问题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优质、高效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笔者让学生拿出了七巧板,然后向学生提问:“七巧板中有哪几种不同的图形?有没有大小一样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七巧板。在观察中学生会发现,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找到大小相同的三角形。于是笔者追问:“你可以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吗?”通过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动手尝试,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大的三角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此时,笔者没有急于“鸣金收兵”,而是继续追问:“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你可以拼成怎样的图形?”这个问题的难度要大一些,有的学生拼出了正方形,有的学生拼出了长方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或七块,看看可以拼出怎样的图形。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难度逐渐增加,能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进行协作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与思维能力有限,有时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之间建立团结合作的关系,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知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确保小组成员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协作意识,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是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用若干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让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所拼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所拼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还能让学生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怎样求它的体积?在小组内进行动手验证,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动”起来,又能让学生突破难点,增长智慧,对数学知识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三)寻根溯源,进行反思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循序渐进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面对学生的错误,很多教师喜欢将学生的错误直接指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错误的成因的印象并不深刻,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同样的错误仍然会出现。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寻根溯源,让他们对错误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错因,然后再修正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形成反思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笔者设计问题:“一块长方形纸片,长10分米,宽7分米,从中剪了一块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的解题思路都是先算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0+7=17(分米);17×2=34(分米),再算出正方形的周长:7×4=28(分米),然后两者相减,34-28=6(分米)。对于学生的解答过程,笔者没有指出对错,而是让学生反思:“剩下的纸片是一个什么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学生反思后,认为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减去原来长方形的宽。笔者让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它的周长,并反思出现错误的根源是什么,找到错因,认识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优化“评”的方式,实现有效提升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重结果、轻过程,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评价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下,教师应改变以往“唯结果论”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力等进行深入观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明确成长的方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便学生更好地梳理本单元的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评价的内容包括:(1)在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和同学交流?(2)在认识面积单位时,有没有将它们和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3)在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没有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4)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后,有没有自觉回顾和认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对解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些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将评价变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倡导教师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与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整体学习水平。基于此,教师应重构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一言堂”的评价方式,灵活应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学习数学,获得全方位发展。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应用,以教师智慧的“教”服务于学生主动的“学”,发挥“评”的促进与引导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汤飞梅.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3,(7):3-7.
[2]杨文荣.教学评一体化视野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的建设分析[J].求知导刊,2023,(6):23-25.
[3]黄圆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生本课堂的有效构建[J].名师在线,2024,(4):14-16.
[4]罗夏芳.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27):34-37.
[5]方艳.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6):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