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

作者: 黄美铃 吴小湖 付亚金

摘   要: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它既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也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本文从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入手,提出必须掌握育人的主动权,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队伍保障,提升专业教师的素养;坚持校内外联动,打造高质量、集成化的“思政+”专业课程,从而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理工科 课程思政 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及方法论的全面阐述。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从育人的维度实现课程的价值,进而达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的融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理工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全球局势动荡不安,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难题日益增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深入分析内部矛盾和问题,将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如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制度安排、价值观纳入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也是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改善理工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当前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基本上是“00后”青年,较之于上一代“90后”,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接受能力更强、思维反应更快、自我独立意识更强,但更容易受到虚荣心、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自我膨胀的现象加剧。在教学中,理工科专业教师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教学;重视学生的实操技术,通过大量做实验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对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造成理工科学生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在理工科学生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层面

当前,高校的专业任课教师普遍存在思维误区,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的工作,既忽视了自己的育人职能,又未能真正领会高等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

此外,许多理工科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素质薄弱,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与新时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减弱了课程育人的作用。因此,理工科专业课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思政知识,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教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学生层面

理工科专业教学注重对具体实际操作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相对应的理论和技术,熟练运用相关方法和操作流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在技术层面,所有的理论教学都服务于技术层面,强调“工具理性”,这就造成理工科学生被打上“理工男”“理工女”的烙印。

三、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一是教师要丰富课程内容,挖掘教学资源。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要求教师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理念进行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增加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掌握育人的主动权,让课堂教学回归本位。二是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要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始终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坚持校内外联动

针对理工科专业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特点,课程思政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密切联系国家经济的发展,打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壁垒,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实现与社会、企业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比如,针对汽车电子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一线,了解汽车生产的全过程,聆听一线工人对工作的感悟以及汽车生产背后的故事,或者邀请一些资深老员工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对课堂知识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校内外联动,让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发展,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使命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提升专业教师素养

一是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把握专业学科的性质,不断深挖专业道德、专业伦理、专业价值,使学生内化于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校要完善对专业教师的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中,强化对专业教师的考核与监督。比如,在专业教师考核中,学校应坚持以教学激励为抓手,强化育人导向,通过开展对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绩效评价,推动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三是专业教师要不断苦炼“内功”,按照“四有”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思政理论知识(一方面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不断总结提升自身修养);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真正在学生内心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要练就过硬的“本领”,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在新时代背景下,理工科专业的育人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这既符合理工科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 (12):91-93.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4]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