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 康登银

摘   要: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践、探索和思考,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活动化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打造出活跃的、精彩的、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主动汲取知识,才能确保教学的效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注重讲解,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当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已经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时就要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因此,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对应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通过互动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展现数学课堂的精彩。

一、激发兴趣

(一)选择趣味素材,创设活动情境

教师开展活动化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在实施活动之前,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并营造出和谐、活泼的活动氛围,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素材来创设情境,如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事件、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物品、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案例、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或数学问题,等等。只有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过来,才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对活动的探索之中。

比如,在带领学生探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笔者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在教学中,首先,笔者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和一根薄薄的木条,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将木条固定在硬纸板上,使它不能转动,最少要几颗钉子”?有的学生认为需要一颗钉子,有的学生认为需要两颗钉子。其次,邀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图钉将木条固定在硬纸板上。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要想木条不转动,最少需要两颗图钉。再次,引导学生将演示过程从具体变为抽象,将硬纸板抽象成一个平面,将木条抽象成一条直线,将图钉抽象为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领悟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最后,让学生动笔画一画,经过点O画直线,再经过A、B两点画直线,看一看分别能画出几条直线。画完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得出关于直线的基本知识。

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用热情的心态去参与活动,用充满好奇的大脑去积极思考。

(二)合理设计问题,自然衔接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衔接活动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问题来衔接,每一个活动都会有对应的主题和重点内容,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提炼出一些合理的问题。在活动开始之前,首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问题抛出来。其次,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疑问,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动力。最后,开展活动,既能够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够保证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完成活动项目,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时,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复习对平行线的判定相关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如果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就能够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如果把这个结论反过来,在确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情况下,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是否还相同或者是互补的关系呢?”学生开始进行猜想,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认为“将判定平行线的结论反过来仍然成立”;有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成立,需要实践证明”。其次,带领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归纳平行线的性质,组织学生用度量的方法将平行线中对应的角的度数量出来,并归纳到表格之中。最后,再次提出问题“请观察表格,看一看每对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猜想?怎样去证明这些猜想?”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统计数据、观察发现和猜想验证,最终得出了平行线的第一个性质。

二、实践探讨

(一)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初中阶段的学生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天然的优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同时又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对教学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改变学生对课堂的传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学生对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会更有印象,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探究。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将这张纸对折,然后剪出一个三角形,再把剪出的三角形展开,并提问学生:“我们得到的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可以得知剪出来的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其次,让学生把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观察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学生意识到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不仅两个腰相等,两个底角也相等。再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重叠的线段和角,对各个边和各个角进行标注,把相重合的线段与重合的角记录下来。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折痕既是底边的中线,也是顶角的平分线。最后,引入本节课的知识概念,启发学生通过求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记录数据、证明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

(二)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有效的活动不仅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还要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并不是简单地动动嘴、说说话,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聆听他人的想法,还要将表达的内容总结出来,大胆地进行表达。

比如,在教学“正多边形的定义”时,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设置了两个问题:(1)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都有怎样的性质?(2)正方形的边和角有怎样的性质?通过交流,学生快速给出了答案。其次,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的正多边形的定义,学生给出了几种答案:(1)各个边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2)各个角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3)各个边与各个角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最后,再次抛出问题“菱形和矩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在这个活动当中,笔者利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正多边形的定义。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都离不开讨论,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等,构成了课堂上的互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发散思维,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表达,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既掌握了新知识,也获得了共鸣。

三、评价反思

(一)积极做好活动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多种评价,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活动中设计一些测试题,通过测试获取学生的反馈,点评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及时认识到学习过程当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另外,针对班级里的学困生,教师应给予鼓励,促进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以教学“反比例函数”为例,在教学中,首先,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指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概念。其次,开展对本节课的评价。一是形成性评价,设计测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判断下列函数当中y是否为x的反比例函数?如果是,请指出k的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1)y=-[2/x];(2)y=-[4/3x];(3)y=-x2;(4)[y/x]=2;(5)2x×3y=1。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再如,教师可以提问:一个水池的容积是60立方米,放完池中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是t小时,每个小时放水的量是r立方米,请写出t和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t是r的什么函数。这个类型的测试可以突出反比例关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批改,将错得比较多的测试题集中讲解,并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评价,都能够发挥出特定的作用,比如,一句温暖合理的评语,一次贴近教学内容的测试,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二)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强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教师都应保证学生全过程参与。在活动的末尾,教师除了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评价,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获得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复盘,还能让学生形成反思意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以教学“相似三角形”为例,在教学的末尾,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方向的反思,分别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针对数学知识,学生需要总结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数学知识,对哪部分知识理解得还不够透彻;针对数学方法,学生需要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针对数学思想,学生需要总结活动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以及在课堂上如何运用。比如,本节课有一个活动是“证明两个三组边的比相等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首先,笔者让学生任意画出三角形ABC。其次,画出三角形A1B1C1,使得三角形A1B1C1的各边长度是三角形ABC的k倍。最后,将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以此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在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时,教师可以从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提示,从而确保学生反思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总结能力。

活动化教学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丰富的、科学的学习体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思,做好每一次活动的收尾工作;要潜心研究,砥砺前行,合理利用活动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活动的完整性,让数学课堂展现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郑神木.让“兴趣”融入数学课堂: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5):5-7.

[2]陈朝财.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3,(34):40-42.

[3]冉爱凤.“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6):36-38.

[4]王超功.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更加精彩[J].安徽教育科研,2022,(23):20-22.

[5]孙齐超.引导初中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82-83.(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