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作者: 马云

摘   要: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深入感受劳动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及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开展实践活动及创新作业设计等,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形成。下面,笔者主要就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真实情境,开启劳动教育的大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大量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以创造更多教学契机,为学生打开劳动教育的“大门”。

(一)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主要展现了劳动创造的美丽景象,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田园风光之美,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课文中乡下人家屋前种的丝瓜、南瓜以及门前种的花等,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乡下人家独特的田园风光,还可以让学生从那累累硕果中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人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生活、创造美的。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使学生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深刻的感触,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认识劳动者形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有些课文中的插图为学生展现了劳动者是如何工作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插图入手,图文结合,感受劳动者的形象。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课《田家四季歌》一课时,课文中编排了春、夏、秋、冬四幅插图,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第二、三幅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让学生对劳动者形象的感受更加深刻。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

语文教学应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基于此,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将劳动知识、技能、价值融入课堂问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快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深化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课文记录了邓小平爷爷亲手植树的情景。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插图,对照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引入课文主题。1981年,我国部分地区受到洪涝灾害的破坏,邓小平同志发起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让人们多栽树,预防水土流失,每年植树节,邓小平同志都身体力行,坚持参加植树活动。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对劳动的意义与价值的感受更加深刻。

二、搭建劳动教育支架,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

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更多教学亮点,又能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依据语文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劳动教育支架,凸显劳动教育的教学价值,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开展语言训练,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

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教师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动教育为媒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教师需要深度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元素,组织学生开展语言训练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渐达成共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主要讲了喜鹊勤劳、早早搭窝,而寒号鸟懒惰、活活被冻死的一件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冬天到了,喜鹊为什么能够在温暖的窝里居住,而寒号鸟却被冻死了?”在学生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说一说:“自己是勤劳还是懒惰?学完这一课以后,你明白了什么?今后自己会怎样做?”这样的语言表达与训练环节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开放式教学,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新课程标准是新时代教师开展教学的关键指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找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积极展开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很多连接点,教师深度发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展开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提升劳动认知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时,“日积月累”栏目中编排的内容是《二十四节气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二十四节气歌》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从诵读、劳动实践、交流分享这些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将跨学科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资料,并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找出每个季节包含哪些节气,与这些节气相对应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建议有哪些。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与自己的理解,自主朗诵《二十四节气歌》,读出节奏,直至熟读成诵。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时间点,判断当前处于什么节气,让学生在班级的劳动基地里种下相应的农作物,并根据节气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将学习融入生活,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分享交流会的形式,将自己参与劳动生产的情况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三、注重劳动元素挖掘,开展实践性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劳动意识、培育劳动精神、形成劳动品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参与过很多劳动实践,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己的生活,挖掘其中的劳动元素,把自己的劳动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这种分享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劳动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将语文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培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习作为“我学会了      ”,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会了什么技能的过程写清楚,教材插图的范围很广,既有才艺,又有劳动技能,还有生活技能。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你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哪些技能?学会哪一项技能让你最有成就感?在学习该技能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发生了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会了掰玉米;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会了洗碗;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会了种花;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会了种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自己学习技能的过程,将整个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不仅可以真正感受到劳动带给自己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还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完美融合,深化学生的劳动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四、创新作业设计,实现跨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业设计要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跨学科融合的重要实践,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特点,创新作业设计。

(一)设计具有创意的跨学科融合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为主线,依据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联系,设计具有创意的跨学科融合作业,凸显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时,教师在观照本课语文要素“读好长句子”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具有创意的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粽子的制作过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准备好制作粽子的食材,试着亲自制作粽子,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感受制作粽子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教师把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跨学科融合作业,可以发散学生的劳动思维,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参与劳动的机会也不同,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放权”,给学生更多参与生活劳动的机会,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设计具有文化性的跨学科融合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习俗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设计具有文化性的跨学科融合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纸张的科学小实验;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可以布置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的目标任务,并把制作过程讲清楚。这样的作业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作为劳动的主体亲自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的劳动资源与元素的挖掘,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把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研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1):8-9.

[2]邱毅敏,赵晶,于敏章.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10):63-66.

[3]崔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4):40-42.

[4]陈丽君.构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场域[J].中小学班主任,2023,(10):87-89.

[5]王海琴.浅谈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106-108.(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