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麦金秀摘 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觉得课业负担重,主要是因为作业负担过重,消耗了学生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过重的作业负担,不仅容易让学生出现近视、肥胖等问题,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设计更多指向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作业,通过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作业具有夯实基础、温故知新、拓展提升的作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业存在数量多、质量低的问题,导致作业难以发挥教学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改变“刷题式”的作业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更多具有价值的作业,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在快乐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设计“制作型”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刷题式”的作业设计比较常见,这种作业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但是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制作型”作业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能深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自主制作学具,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无论是在学生探究新知识方面,还是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方面,学具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自主制作学具的任务,自己动手制作的学具,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重要支撑,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探究性、深入性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时、分、秒”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制作一个钟面”的手工制作作业。为了引导学生找到制作钟面的思路,教师可以在班级微信群发送各种样式的钟面,包括笑脸钟面、花瓶钟面、各种动物的钟面等,还可以分享各种制作钟面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制作提供经验借鉴。学生在动手制作钟面的过程中,能对钟面的构成与特点形成初步认识,了解钟面中一大格和一小格代表的具体时间,从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二)制作数学小报,帮助学生高效复习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及时巩固已学知识,才能保证学习效果,为长远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业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布置大量机械式、记忆式的复习作业,这种复习的途径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实效性。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数学小报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主动梳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制作一张与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小报”的作业,并在班级群中进行展示。学生要想完成数学小报的制作,需要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与梳理,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分数的定义及生活中的各种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具体联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设计“思考型”作业,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若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层次过浅,难以适应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设计“思考型”作业,通过具有趣味性、综合性、知识性的作业,让学生的学习始终伴随深度思考,这对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解题效率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灵活、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围绕学习方法,以让学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为重要目标,设计“思考型”作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围绕运用某种学习方法来设计练习题外,还应利用课后作业环节,引导学生结合作业进行深入思考,拓宽解题思路,创新学习方法。为了保证学生反思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利用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梳理和归纳学习方法,将学习方法内化,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这对学生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围绕数学错题,引导学生高效纠错
无论是数学课堂练习,还是数学课后拓展练习,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教师除了要求和监督学生及时改正外,还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错误的成因和改正方法,从而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影响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围绕典型错题与学生出现的特殊错题,为学生设计一些纠错作业,让学生深度思考错误的成因与纠正方案,改正错误,深入掌握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做错的题目,整理错题集。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改正错题的课后作业。学生之所以做错题,主要原因是没有透彻理解知识,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熟练运用。学生通过改正错题,会积极对错题出现的原因和具体解决方案进行思考,可以学会准确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设计“应用型”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应注重“应用型”作业的设计,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作业普遍具有重复、机械的特征,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为了提升作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结合主要知识点来设计一些变式训练,在变式训练过程中,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思考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实现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的综合提升。
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秉承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学生设计一些变式训练题。首先,教师可以给出某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利用已学的长方形面积知识来解答;其次,教师可以给出某个长方形的面积和长,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倒推长方形的宽。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变式练习题的难度、数量,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变式训练的接受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理念发生了变化,高质量作业的设计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制作型、思考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设计,通过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升作业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探寻与设计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27):63-66.
[2]柯瑜娟.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4,(4):102-104.
[3]方守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6):77-79.(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潭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