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核心素养,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胡芬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强调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鼓励教师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语言来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表达自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和进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立足教学理念
第一,教师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技能。例如,计算能力是最简单、最重要的数学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才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10元钱,让学生去超市买一瓶7元钱的酱油,从而让学生知道“找零”的概念,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计算服务于生活,突出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一个听起来很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学生只有正确掌握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对数量关系不敏感,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数小棒的形式来理解数量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数形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新思维模式
小学数学学科和别的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创新思维模式,用“三会”来融合数学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
“一会”,指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息息相关。例如,自行车的三脚架就是采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会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会”,指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问题。数学具有工具性,我们能用数学知识来构建生活中的很多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可以说,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就会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把“学”和“思”进行有效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会”,指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自我表达。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简约的语言,用数学语言可以清晰地表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数学概念、定律、模型。例如,在“植树问题”中,数学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一条路的两边植树,路的两端都要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这条路长40米,共种植多少棵树?”在这道数学题里,数学语言就非常严谨。这道题有3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路的两端都要植树;第二,每隔5米植树一棵;第三,这条路长40米。有了这些数学语言,我们就能准确地建立数量关系,做题时就不容易出错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创新思维模式,将“三会”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效融合,课堂才会更加高效。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教材和生活资源,从而更好地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落实教学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相互呼应,只有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才能实现“教”有方向、“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喜欢问很多“为什么”,甚至有时候会质疑教师的观点。这样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强,对此,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例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时,会让学生先温习旧知识,再仔细观察长方体,并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对比结果。有的学生会说,长方形是平面图形,只有1个面、4条边;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有6个面,12条棱。学生能发现长方体的这些特点,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笔者于是继续追问:长方体的这些面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规律?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模一样的长方形。这些数学规律就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他们由此推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第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思考是开启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要提出好的问题,学生必然要经过大量的思考。例如,在“植树问题”中,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遇到闭环的路,那么在计算要种植多少棵树时,还能用原来的计算公式吗?随后,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在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验证,发现原先的公式不能套用在这个问题中。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会给他们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
第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严谨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例如,在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分析概念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依次或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学生有了这些对概念的分析,就很容易理解有关循环小数的问题。
第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是其他能力发展到最后的集中体现。前三个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例如,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者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的大小不变。而学生在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就基本掌握了数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持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科学引导学生,持续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文理导航(下旬),2024,(6):16-18.
[2]方勤华,郭淑利.探究学习的内涵、过程建构及实施策略:以中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3):51-57.
[3]漆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4,(19):60-65.
[4]赵小虎.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32-33.
[5]杨河.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5):22-23.(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锦阳小学)